【台灣年俗】 年復一年味不如前

文/邱德宏 |2020.01.30
2553觀看次
字級
祭灶神,灶維繫著一家吃的豐貧,因此祭拜灶神是一種心懷感恩,敬慎為之的年俗觀。 圖/王灝
放天燈,台灣新北市平溪天燈素負盛名,燃燈迎空一表心願升起新希望。 圖/王灝

文/邱德宏

隨著傳統年俗的淡忘,台灣過農曆新年的氣氛愈來愈平淡了,一方面是因為傳統年俗裡的故事性已不再讓當代人感到興趣,另一方面源於農業社會而起的年俗,已不再撐持進步社會主流的民風型態,想法的改變、生活方式和生活信仰的改變,促使傳統年俗不再是新時代約定俗成的規矩,而新的過年型態又無法形成約定俗成具共識性或一致性的新年俗觀,以致過年莫衷一是,不過是放長假的概念罷了。

所謂傳統的年俗統雜著年獸的傳說、農業社會對土地休養生息的觀照,以及對神明信仰的時間點而無形中約定俗成為一個時代和一個社會能夠默契共行的生活型態,而一部年俗就從農曆十二月十六日土地公的祭日俗稱「尾牙」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五日的元宵結束。這期間濃濃的年味,主要呈現在市衢的年貨市場、街坊的張燈結綵貼春聯、吃的故事性以及敬神祭祖拜廟的信仰觀和民俗慶典的活動。

而吃的故事性或典故讓吃更有一些說法,譬如尾牙宴上,雞頭朝誰即表解雇之意,而衍生的俗語「吃頭牙撚嘴鬚、吃尾牙面憂憂」更添台語文學的逸趣,而圍繞在吃的故事文學,自然對灶之烹煮主器就格外尊重,以致有祭灶神之敬,既有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送神之日,便有十日後接神之日,從而有「送神早、接神晚」和「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說,因此,年俗就是圍繞著神的信仰、吃的諧趣意含和生活消遣活動,寄寓共好及送舊迎新的總和。

新年期間吃的食物或多或少都藉機賦予它的期許,如長年菜有長壽綿延之意、疊柑塔意寓好吉象、飯春花表歲歲有餘糧年年食不盡、菜頭粿有步步高升之期且不可煎焦免赤貧之兆,諸此都讓傳統單純的生活多了一些感動。

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飲食習慣的改變、祭祖信仰的簡化以及敬神拜廟的疲乏和減香環保意識的抬頭,傳統年俗就自然而然受到衝擊;吃就僅是飽足之意,少了借物抒情的雅意和餐桌上吃的美意話題,而萬物皆有神的傳統意識也不再受人眷顧,祭祖拜神行香心生繁文縟節的不耐,也因此,新時代新世代對生活的感動和觀念日趨轉變,便利的飲食習慣和3C產品的充斥,再再顛覆了農業時代在傳統年俗中找趣味的感動。

傳統年俗已不再得寵,新的過年型態又太過浮泛,甚難一統底蘊,終年豐足的日子又和過年並無差別,感恩惜福的傳統年味終不再被看重,取而代之的已是多元淺薄的現代生活觀之過年。

時至今日,新年年俗的生活典故雖不再受人廣為傳頌履踐,呈現世代的落差,但至少台灣各地仍有廣為人知且經典的年俗活動充場,包括新北市平溪天燈、台南鹽水蜂炮、各縣市輪流主承辦的台灣燈會、苗栗後龍攻炮城、各地廟宇乞龜猜燈謎、聽香和苗栗市客家■龍,這些帶有生活信仰的年俗活動延續著傳統精神和烘托著日易消散年味的熱鬧,但若行之有年而淪為只是湊熱鬧,也難保僅存的年俗象徵活動會苦撐蕭條。因為,年俗要能夠成型,要的是一種自然而然約定俗成共有的生活感動,而且要能歷久彌新。

年味淡了,其實是人心的感動淡了,惜福感恩之情薄了,傳統年俗終會改變或消逝,而僅成為一個節日的時間點,喚不回的不僅是年俗,而是喚不回一種生活信仰的良善態度以及倫常綱紀的規矩,而台灣人究竟要以什麼面目和型態面對往後的過年,必是一個社會和國家文化的考驗,即便傳統年俗隨時間流逝,我們又將如何賦予新的時間點新的意含和內涵,或創建一些更美好的期待與故事,可以豐厚著新的台灣新年,都是我們這一代人要觀照的生活感動。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