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局長江躍辰示範利用手持式XRF螢光分析儀,為文物進行檢測。圖╱王思慧
【本報花蓮訊】花蓮延平王廟有約一百七十年歷史,廟內存有多項珍貴文物,具有文資潛力,花蓮縣文化局獲中央補助,聘請檢測團隊為神明「驗身」、為古物建檔,也是花蓮廟宇古物檢測首例。花蓮縣文化局長江躍辰表示,文化局獲文化資產局補助九十八萬元,為延平王廟進行近一年的調查,並委請「鹿溪文史工作室」負責人莊研育、教授李建緯及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研究人員吳慶泰組成團隊,以科學化儀器為廟內兩百多件文物普查建檔,其包括十五件具文化資產價值潛力的文物。
江躍辰說,這次檢測文物包括:傳說從清咸豐年間,一八五一年由先民黃阿鳳,從台南帶來花蓮開墾的「開基延平王神像」、「咸豐元年款黑令旗」、「關聖帝君神像」及「復興庄先賢祿位」等十五件具潛力文物,檢測結果預計今年底出爐,也是首度將科學化檢測技術引進花蓮。
延平王廟主委李建興說,過去神尊或廟宇都有定期維修,但沒有完整記錄下來,多靠口傳方式傳承至今。這次利用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神日後至農曆十二月三十日檢測;因為過去沒有檢測,加上廟宇供奉神明多,很多信徒不知道歷史最悠久的神明是哪一尊。李建興說,這次檢測等於曝光鎮廟之寶,未來會考慮是不是要加強維護及看管。
X光掃描 驗證入神孔
計畫主持人莊研育說,檢測儀器有紫外線燈、紅外線、X光與手持式XRF螢光分析儀等,都能輔助肉眼看不到的細節,搭配數據分析,就可協助研究人員考證文物的工藝技術。
江躍辰指出,這次科技儀器中的紅外線偵測儀,針對像是令旗、門板等平面,若有書法墨跡可顯現出來;X光則可檢查神像內部結構;手持式螢光分析儀,可針對外觀是否有特殊塗料等調查。檢測結果將成為評定文化資產價值的依據,後續將由文化資產審議會做專業的古物評估,決定古物歷史意義。若經過鑑定,古物確定列入國家或縣定列冊的歷史文物後,文化局將輔導延平郡王廟,定時給予經費,輔導維修保存歷史物件。
莊研育以神像「入神孔」為例,一般神像雕刻完,還沒開光或入神前,都會留一個孔,以便放入金銀銅錫寶石或其他可以增加靈力的物件,放完後會封起來上漆,一般肉眼不容易看見,但透過X光可看出內部結構,這次就有多尊神像透過儀器發現設有入神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