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儷瑜(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教授)
《人間福報》推動讀報已近十年,我看到很多學校教師設計很多適合不同年級、不同目標的活動,吸引學生喜歡閱讀報紙。報紙本名為「新聞紙」,即是傳遞新聞或訊息的印刷品,其內容之立即性、多元性,是課本或書本難以匹配的。當年推動讀報的公私立機構掌握了報紙的特性,以每天讀報教育養成年輕學子接觸課外讀物和社會消息,更期待學生透過報紙的消息,與世界社會連結,進而培養世界公民的認同。瑞典推動環保著名的女童桑柏格,加拿大關心童工問題的學生柯柏格,都因獲知生活以外的世界超乎想像,進而產生關心世界議題。
報紙確實是讓孩子獲得關心周遭社會環境訊息便利的管道,如果教師可以將讀報教育結合前兩期所提到的自主閱讀、多文本閱讀,有系統的引導孩子進行有目的性、探索式的閱讀,讓學生對不知道的現象或感興趣的主題去搜尋讀過的課本或是相關書本的章節、或是相關訊息,透過整合不同文本的補充、衝突或描述觀點,讓自己對於主題有完整的概念,知識不至於片斷或偏頗,也體會閱讀幫助自己學習的成就感。
台灣傳統教育太依賴教科書,學校閱讀常以一本書或一篇文章為學習範圍,而忽略根據一個主題進行多文本的連結和整合,例如相同主題不同觀點、重點或文體。國際常見的閱讀評量多設計為多文本的閱讀,例如國中生實施的「學生能力國際評量計畫」(簡稱PISA)和國小學生實施的「國際閱讀素養研究」(簡稱PIRLS)。
我國學童在2016PIRLS的數位閱讀結果,出現異於其他國家學童的閱讀表現。該次調查主要探討學生在數位閱讀情境的閱讀表現學習,小四學生在電腦上依照問題所需的內容,在網頁上的標題(像網頁目錄)選適合的標題進去,閱讀所選的內容並找出問題所需要的資訊,結果發現台灣的學生點錯網頁標題的次數最多,換言之,我們的學童比其他國家的學童在搜尋網頁資訊時,比較沒有目標的引導,所以,出現較多點錯網頁的行為,甚至可說較多亂點網頁的行為。數位閱讀的情境如此,紙本閱讀也一樣,如前集有關自主閱讀所提的眼動研究,沒有目的的閱讀讓讀者對於文章的訊息沒有差異化的感覺,文中較難或不清楚的概念,學生不會主動在文章中搜尋相關的資訊或求助於文本外的資訊,例如課本的圖表、註解釋或其他補充資訊。
有人可能說現在網路媒體發達,多數成人都不看報紙了,為何還要學生讀報紙?不管是紙本或是網路,閱讀學習、主動性的搜尋資料,自己建構對知識的了解,都是未來公民所必備的關鍵。所以,對尚不適合鼓勵大量接觸網路的兒童及青少年,報紙確實是打開他們對於世界知識好奇、繼續探索的好媒介。例如有關李梅樹的主題,在小學國語課本介紹他的故事、藝文課本介紹他的畫,或是三峽清水祖師廟所介紹的重點和內容絕對不同,如果再結合報導李梅樹美術館或三峽相關活動之報導,引導學生整合多文本,不同學生的探討將獲得個人對畫家的認識和感覺,或是反向的透過報紙的報導,引導學生找出課本或不同文本的閱讀,對主題進行加深加廣的探索,將可讓學生擁有更多自主學習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