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素養】閱讀障礙仍需閱讀有方
文/洪儷瑜(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教授)
當發現學生出現閱讀障礙特徵或被診斷為閱讀障礙時,很多家長可能會很失望,甚至絕望。但是,國內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這樣的孩子在接受適性的特殊教育後,仍有機會在會考考出B+或A以上的成績,升上國立大學的閱讀障礙學生也大有人在。主要是台灣在民國81年已將學習障礙的鑑定和特殊教育相關措施制定法令,並推動閱讀障礙學生所需要的教學、評量和升學等相關保障。
部分閱讀障礙學生在小學亟需要利用有效的學習策略學會注音符號和國字,對於有讀寫字問題的閱讀障礙經診斷其在聲韻處理、字形處理和流暢性的問題,特教教師利用策略協助學生有效繞過缺點利用學生的優勢學會國字的讀寫。可惜有些教師和家長忽略閱讀障礙的特殊需求,堅信大量練習,讓閱讀障礙學生學習沒有成就感而失去信心。目前多數閱讀障礙在國小高年級或是國中階段才被轉介接受鑑定,錯失其良好的補救時機,令人惋惜。
根據國際讀寫障礙協會對於讀寫障礙所提出的定義,對文字認讀有困難的讀寫障礙者,可能因閱讀經驗而影響他們在詞彙的學習,甚至閱讀理解上的困難。因此,如果閱讀障礙學生能及早接受特殊教育,他們也可能跟一般同學,透過有效的讀寫字策略的教學,讓他們原來好的語文能力,詞彙和閱讀理解之發展不會受認讀字的影響。
部分閱讀障礙學生主要在詞彙和理解上的困難,其可能在低年級的語文學習表現尚可,但隨著年級增加,學習愈加困難,甚至連數學的應用問題都出現困難。這樣的孩子如果能在入小學前,就注意到他在口語理解的困難,及早運用多感官學習詞彙和句型的意義和運用,將可降低他學習閱讀的困難。教師教導文章時,能運用提問、示範教導學生運用圖畫、文章結構、摘大意或理解監控等閱讀策略,讓學生透過討論、畫重點、畫圖等適合自己的方式整理文章的意義,此外,利用有聲書、繪本提早培養閱讀障礙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習慣,也可以減少他們因閱讀學習的困難而拒絕學習。
閱讀是每個學生終身學習需要的能力,閱讀障礙者也不例外。當年級愈高、閱讀量的需求增加時,有聲書、相關主題影片、電腦作答、或是閱讀翻譯筆等數位科技,再加上從小學習到的閱讀策略,都可以降低閱讀障礙學生的閱讀困難,而讓他們願意透過閱讀來學習。
我們曾調查公立高職和國立大學的閱讀障礙大學生,發現他們在文章的閱讀理解表現,從文章內容可以找到答案的文義理解,或是運用個人知識去推論的批判詮釋理解都能接近一般同儕,但是在對文章內容的推論、摘大意後的文章重點,或是文章特別描述的隱喻等顯著低於同儕。可見閱讀障礙者即使學業表現不錯,但對於文章較深的了解仍有困難。可是,換一個角度看這個結果,這些閱讀障礙的高中生、大學生因為所習得的閱讀策略,讓他們可以克服先天的障礙,仍能有類似一般同儕的閱讀理解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