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素養】為什麼有些學生不會閱讀?
文/洪儷瑜(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教授)
談閱讀障礙
一般學生的閱讀能力是透過環境和教育逐漸發展,但有些人因為先天腦神經功能發展的限制,無法學會閱讀。根據國內外研究,大約有5-10%的學生是閱讀困難(有些國家稱為閱讀障礙)。某些國家認定閱讀障礙除了有閱讀困難外,還限制這些困難在識字解碼或理解範疇,且這些困難並非因智力、聽力、視力或其他疾病造成,也不是受學習環境和經驗影響。臺灣特殊教育所提的閱讀障礙就採較嚴格的標準,目前特殊教育學生中,鑑定為閱讀障礙者遠低於1%,其實還有很多閱讀障礙學生未被鑑定出來。
閱讀障礙可分為三種,一是對文字認讀有嚴重困難,甚至會影響書寫或抄寫文字,通常稱為讀寫障礙,主要特徵是對於學過的字難以正確的認讀、認讀非常緩慢費力,或因字的形音義類似而認讀錯誤,如吹-->吃、些-->ㄐㄧㄝ、學-->習,或書寫時會字形左右上下顛倒、完全錯誤等。二是理解有困難,這類學生會認讀文字,但無法說出或理解文句的意義,例如「那青青的新芽,像一排稚氣的小孩站在田裡」,當老師問「誰站在田裡?」他們會回答「小孩」。
這類學生在低年級時可能會把課文死背起來,而不被察覺閱讀障礙,但隨著所讀的文章越長、內容越複雜,他們就無法理解內容,難以回答相關問題,進而表現出不專心或學習意願低落的情況。三是兼有識字和理解兩種困難,也是最嚴重的閱讀障礙,這類學生在學前會有下列特徵:開始說話的年齡慢(超過兩歲才出現第一個詞彙)、詞彙發展慢(跟同年齡比較,說話使用的詞彙少)、很難學會兒歌童謠、容易搞錯生活中常用的數字或家人名字、不能專心聽故事或看戲劇表演、不能遵守師長口頭交代的規定或做事的步驟……。
這些特徵在幼稚園時期就可以觀察得到,但小朋友出現這些狀況不一定是閱讀障礙,師長可先考慮其他因素,如聽力、語言、智力、注意力是否有問題,若有懷疑,應及早將小朋友轉介到醫院早療中心或兒童發展中心進行評估。
造成閱讀困難的原因很多,有賴及早診斷和補救,如果排除各種因素而有上述三種情形,這些學生極可能就是閱讀障礙。閱讀障礙是特殊教育中最容易被忽略的,主要是除了學習之外,他們其他表現跟一般同年齡學生沒有顯著差異。
目前針對中文閱讀障礙的有效教學方法已經被研發和證實了,若能及早發現小朋友閱讀障礙,轉介特殊教育接受鑑定,施以有效的教學方法,他們一樣可以升學就業,找到自我實現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