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十世紀到十三世紀時期,即唐以後五代十國與兩宋間,由於北方民族崛起,絲綢生產逐漸擴展到了華北、西北等少數民族統治的地區。
史料所見,北宋絲綢產量非常大,而且也遠輸漠北塞外。但在實物資料上,除湖南衡陽何家皂北宋墓外,考古發現真正出土於中原地區的絲綢卻幾乎沒有,這一時期的織物大多出自遼地(以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為中心)。
遼地所出絲綢的淵源,無疑地來自中原地區,部分為中原交流所得,部分由中原工匠在遼地所織,雖然風格上帶來一定的草原特點,但與北宋風格緊密相連。同一時期的出土物在寧夏的西夏佛塔、敦煌藏經洞、新疆阿拉溝等地也有出土,這些織物的發現地雖然離中原較遠,但西夏佛塔、敦煌藏經洞和新疆阿拉溝所出土中,有相
當部分均可判定為北宋產品,只有少量為當地所產。但在中原地區,真正時屬北宋的出土絲襪品的重要墓葬,只有衡陽何家皂一處。
金代絲織品較集中的發現有兩處,一是山西大同閻德源墓(一一九○年),墓主人生前是漢族道士,墓中出土絲織道服二十四件;另一處是黑龍江阿城巨源墓,墓主為歿於一一六二年的齊國王完顏晏。此墓出土絲織品及服飾百餘件,種類齊全,具有濃厚的北方民族特點。而據史料記載,在今天寧夏地區的西夏國統治區內,當時亦有織工進行緙絲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