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電影《十二夜》促成流浪動物零撲殺,但政策實施近三年,全台逾半縣市動物收容所嚴重「爆量」。農委會近日訂定要點,零點五公頃以下農牧用地經地方審查,可簡化流程直接作動物收容所,免向中央申請變更用地。但動保團體批評,落實絕育、從源頭大規模減量才能解決問題,否則只是治標不治本。
截至四日統計,全台二十二縣市動物收容所有十二縣市收容所爆滿,收容貓犬數遠超過可負荷數量。彰化縣收容數量已達可負荷數量二點三倍,全台超標最嚴重,新竹市也高達兩倍,台北市一點九四倍,澎湖縣、雲林縣分別是一點七倍、一點五倍。
若以全台總數而言,二十二縣市的收容所僅能負荷七千四百五十二隻動物,但收容數量也達到八千六百五十二隻。
為減少地方麻煩,農委會表示,近日訂定「申請非都市土地作動物保護相關設施容許使用審查作業要點」,零點五公頃以下農牧用地只要經過地方審核,就可「容許」設置動保設施,讓有意增設動物收容所的地方政府甚至民間單位,可使用更簡便的行政程序。
但台灣動保行政監督聯盟秘書長何宗勳表示,零撲殺最重要配套是從源頭減量,對流浪動物大規模絕育,現在只有提報熱點實施絕育,成效相當有限。
何宗勳說,收容所爆量應加強多元領養管道,很多收容所位處偏僻,可跟市區寵物店合作增設領養點。另外據民間統計,全台收容所約有兩百多隻老殘疾的狗,收容所要主動出擊尋找適合認養人,否則在絕育政策尚未全面系統化之下,無法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