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教育部今年調整「高教深耕計畫」衡量方式及指標內容,針對部分私校被少數董事或家族集團把持,將董事任期、改選比例、三親等迴避任一級行政主管等,列為私立學校治理衡量指標。此外,除助弱勢學生輔導經費,不補助專案輔導學校。
教育部表示,今、明年是「高教深耕計畫」第二階段,為深化成效、配合重大政策,調整共同績效指標。高教司專門委員王淑娟表示,剛開始執行時,希望各校從自身特色出發,導致很多學校針對同一個共同指標,訂出很多衡量方式;在「自訂指標」上,有些學校想積極表現,訂出高達二十、三十個指標,有些學校又很精簡。
王淑娟表示,經過調整,每項共同性績效指標下,擇定關鍵性的具體衡量方式至多三個;自訂指標也應聚焦最能彰顯學校成效及投注資源的十個指標,不再無上限。各大學須於一月二十前將二○二○年度的計畫書報教育部。
教育部說,一般大專校院的共同績效指標增列「提升原住民學生輔導成效」及「落實辦學公共性責任」,針對原住民學生學習、生活輔導機制及其成效(含休、退學改善情形)等進行衡量。
王淑娟說,新增的落實辦學公共性責任指標,包括私立學校治理、學生校務參與、教師權益保障、校務資訊公開四大面向,引導大學提升校務治理的多元參與,強化師生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