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衛生習慣裡洗手是很重要的一環,但是要如何具現化洗手的必要性?美國一個小學老師Dayna Robertson日前在臉書上展示一個麵包實驗,讓人直呼以後不敢不洗手了。
Robertson與行為專家Jaralee Metcalf一起,與學生們一起進行了一個課堂實驗,他們讓具有不同手部清潔度的孩子們,觸摸同一天同一條麵包上切下來的白吐司片。然後將麵包密封在塑膠袋裡,一個月後會發生什麼事。
這個麵包實驗中共使用了五片吐司,其中一片不用手觸摸,一片用沒洗過的手觸摸,一片用過乾洗手的手觸摸,一片用溫水和肥皂洗過的手觸摸,然後還有一片在教室的筆電上摩擦。
放置近一個月後,未被觸摸的吐司片基本保持著原先的狀態(二號)。肥皂和水洗過的手碰觸的吐司片除了因為大量觸摸形成的凹陷外,看起來也尚可(四號)。
另外三種吐司片則呈現糟糕的狀況,摩擦筆電(一號)和髒手(三號)碰觸的吐司片被微生物汙染,滋生了大量黴菌;值得注意的是,用乾洗手後碰觸的吐司片(五號)則有部分發霉的現象,顯示乾洗手並沒有想像中乾淨。
流行病學家Terri Stillwell表示,我們應該在準備食物之前、之中和之後洗手。還應在用餐前、使用洗手間後、擦鼻涕後,接觸動物後以及任何手部變髒的時候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