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雜論】烏紗帽

文/曾昭安 |2019.12.26
2472觀看次
字級

文/曾昭安

大家知道,烏紗帽象徵著官位,說某人當官了,就說戴上烏紗帽了;說某人官位丟了,就是被摘掉了烏紗帽。

烏紗帽,是封建社會的產物,是封建社會當官人的別稱。但有這個稱號的時間還真不是很長。

烏紗帽原本是民間的一種便帽,人人都可戴,正式作為官服則始於隋朝,興盛於唐朝,到宋朝時加上了「雙翅」,明朝以後,戴烏紗帽才正式成為「做官」的代名詞。

在此之前,真正顯貴的並不是烏紗帽,而是白紗帽,因為白紗帽只有皇帝才能戴。南宋末年,宮廷政變叛將蕭道成頭上就戴了一頂白紗帽,蕭道成就是後來的齊高帝;當時白紗帽又叫高頂帽,即使皇太子也只能在自己屋裡戴,因為他是未來的君主,而在皇帝面前他只能戴烏紗帽。

烏紗帽走進宮廷,源自東晉,但不是官位的象徵。東晉成帝時,在宮廷中做事的官員都戴一種用黑紗製成的帽子。南朝宋明帝時期,一個叫王休仁的官員對這種帽子做了改進,改進後的烏紗帽在當時很流行,官員百姓都喜歡戴。

直到隋唐時期,烏紗帽仍然作為人們常戴的帽子,「百官士庶皆同服之」。但是,為了適應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隋朝用烏紗帽上的玉飾來顯示官職的大小:一品有九塊,二品有八塊,三品有七塊,四品有六塊,五品有五塊,六品以下就不准裝飾玉塊了。

宋朝初年,為防止議事期間朝臣交頭接耳,太祖趙匡胤想了一個辦法,下詔改變烏紗帽的樣式:在烏紗帽的兩邊各加一個翅,這樣只要腦袋一動,軟翅就忽悠忽悠顫動,皇帝居高臨下,看得清清楚楚;並在烏紗帽上裝飾不同的花紋,以區別官位的高低。

明太祖朱元璋時期,烏紗帽的命運有了關鍵性突破。由於官員們特別愛戴烏紗帽,朝廷遂正式將它列為百官上朝及處理公務的必要配備,規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和辦公時,一律要戴烏紗帽,穿圓領衫,束腰帶。」從此,烏紗帽成了封建社會朝廷官員的特有標誌。

到了清代,官員的烏紗帽被換成了紅纓帽,紅纓帽是清代的禮帽,帽頂披紅纓。雖然自清朝起,官員不再戴烏紗帽,但至今人們仍習慣地使用「烏紗帽」一詞,將烏紗帽作為官員的標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