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海生館白鯨照護團隊設計玩具,讓白鯨行為豐富化。圖/海生館提供
【本報屏東訊】二○一四年天馬牧場河馬「阿河」在運送過程重摔致後來死亡,使圈養動物是否受善待的議題受關注;屏東海生館引進十隻白鯨,有七隻先後死亡,在動保團體抨擊以教育之名引進卻當搖錢樹後,館方邁開實踐動物福利「不只吃飽、還要活得快樂」腳步,對僅存三隻「寶貝」導入全方位照護,並在去年十二月宣示不再輸入保育類海洋哺乳類動物,「白鯨宣言」滿周年,動保團體欣慰「牠們沒有白白犧牲」。
海生館十七年前以教育和研究名義引進十隻極地水域的白鯨,親人又可愛的外型擄獲遊客的心;二○一四年白鯨Blue因亞急性敗血症死亡,也是十二年內第七隻死亡白鯨,剩下二公一母。七隻白鯨的死因,專家研判可能因環境壓迫,導致免疫力下降發病。動保團體抨擊館方飼養環境和照護能力有問題,以教育研究名義引進,卻是商業化展示和表演。
海生館體認到「人工圈養環境無論如何寬廣與改善,永難及於海洋的深邃壯闊,海洋哺乳動物的家在海洋,不是任何人造水缸」,去年宣布「不再引進展示用保育類野生海洋哺乳類生物」、「不以人工授孕方式繁衍後代」,現存三隻成了「末代白鯨」。
白鯨智商約是人類七歲,每隻個性有別,第七隻走了後,館方的照護可用「無微不至」形容,飼養池保持最佳水溫和水質,並定期初、高階身體健檢,透過訓練互動和玩具,滿足白鯨生理需求,並讓行為豐富化。
照護團隊整合跨領域專業,每天觀察記錄,並彙整最新知識,擬出照護手冊,派專人照護;助理研究員唐川禾說,整合多種專業知識和技術,確保達到「免於饑渴、不適、傷病、恐懼,能表現自然行為」的動物福利。
長期關注動物福利的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卉君說,當初的環境設施和飼育技術都不足,沒有充足準備就引進白鯨,館方反思重視動物福利,且宣示不再引進,白鯨沒有白白犧牲;鯨豚等大型海洋哺乳類動物被人類圈養歷史超過百年,歷經無數死傷,牠們的家在大海,不屬於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