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佛陀足跡 建築界人士談佛緣 江俊亮 |2019.12.15 語音朗讀 3042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慧清法師 圖/人間社記者江俊亮 陳文期居士 圖/人間社記者江俊亮 許靖男居士 圖/人間社記者江俊亮 吳禹汭居士 圖/人間社記者江俊亮 文/人間社記者江俊亮 佛光山法寶講座「尋找佛陀足跡」,十二月八日在佛光山法寶堂登場,由佛光淨土文教基金會慧清法師擔任引言人,邀請三名建築界人士分享佛緣、法緣、佛教建築或佛教遺跡對生活的啟發與感動,同時也分享藏經樓興建過程中的小插曲,及星雲大師在破布子樹下指導興建藏經樓的小故事。 「尋找佛陀足跡」與談人分別為:台灣世曦高雄辦事處工務所主任陳文期、佛光淨土文教基金會建築專案主任許靖男、吳禹汭等三人。慧清法師表示,建築業以男性居多,此次三名與談人中,有兩名女眾,讓他感到女眾很了不起,可印證《雜阿含經》中說的:「心入於正受,女形復何為?」 陳文期表示,去年他有機緣到大陸參訪龍門石窟,覺得很壯觀,也很感動,但看到許多佛像被破壞,有些甚至只剩下身體,覺得很可惜,令從事宗教建築的他感觸良多。 他說,他原本是到佛光山支援辦理工程議價,原本服務契約只是辦理滴水坊、便利商店、電梯塔等,沒想到「從支援變成正式」,期間常聽到星雲大師講「我是佛,行佛,歡喜」,受到很深的感動,因此一待就是五年。 陳文期指出,藏經樓原本預計工期要三年,但在大家的努力下,一年半就興建完成,當初很多工班都說不可能,但在大家的承擔下形成一個圓,而且大師經常到工地關心,請法師送點心、宵夜,現在想起來「還是很療癒」。 他提及工程期間的小故事,當初星雲大師在藏經樓旁的一棵破布子樹下指導建設,這棵破布子樹看著藏經樓從無到有,於是就把這棵破布子樹留下來。陳文期表示,大師講過「心中有佛,佛陀就跟你走」,他從佛光山學到從正面看事情,樂觀以待,時常保持歡喜心。 陳文期表示,星雲大師講「我是佛」,他的體認是「我是佛」就要勇敢承擔、慈悲、普利天下,人生就會不一樣;「行佛」就是身體力行,所謂「念經不如聽經,聽經不如講經,講經不如實踐」;「歡喜」則是人生的煩惱、憂愁、歡喜、快樂都可自己創造。 許靖男指出,他真正最接近佛陀的地方,是二○一六年去印度,因為當年十二月完成藏經樓,剛好有一個空檔可以去印度尋訪佛陀足跡,在靈鷲山上時,他和大眾一起誦《心經》,眼淚就一直掉下來。 他說,在印度沙彌學園時,他體認到自己要更精進,保有慈悲心;當自己有需要時,就會有人出來協助,陪伴度過最艱難的時候。許靖男認為佛教是最能包容大眾的宗教,可從懺悔、反省中得到改變。 吳禹汭表示,他小時候住在高雄龍泉寺旁,小時候會跟長輩到龍泉寺禮佛、聽法師講經。但是二○一三年的夏末,他被診斷出罹患淋巴癌二期,「人生一下子被暫停了!」 一周之後,吳禹汭開始規畫他人生旅遊的清單,包括印度、印尼婆羅浮屠、尼泊爾、吳哥窟、寮國等,奇妙的都是佛教國家,最後潛意識告訴他去寮國,後來他才察覺,原來佛陀就在他的心中,一直都陪伴在身邊,「與我同在」。 於是,吳禹汭就奉行佛陀教法,藉由佛心把自己的寶藏開發出來,先後參訪寮國香通寺、帕烏千佛洞,在這趟探索生命體的旅程中,讓他深刻體會「只要心中有佛法,佛陀就在心中;不一定要任何形式、任何具體的形象。」 吳禹汭表示,佛陀曾說「見緣即見法,見法即見佛」,所有的生活都是緣起法,藉由步佛足跡,讓他學習如何放下、敞開心胸接納,思考人與人之間相處的關係,給人善緣、行三好、四給,並從日常的生活中,覺照現行是否清淨,身體力行佛法,「雖然每天都還在摸索中」。 前一篇文章 【法寶講座】心中有人 下一篇文章 徵文 熱門新聞 01【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2【國學探究】 人相忘乎道術:《莊子》論「忘」的生命智慧2025.05.0603聯合國衛塞節慶典 佛光山與會2025.05.0804頻率對了就共鳴2025.05.0505長期運動協調身心 能增深層睡眠時間2025.05.0606桑椹養顏抗衰老 母親節蛋糕好選擇2025.05.0607【考考你的智力】2025.05.0508量子糾纏與量子技術2025.05.0609小粒子 大未來2025.05.0610國家祈禱日 美國洛城跨宗教共祈和平2025.05.0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修行在人間】放下自在【人間行者心】出家生命的意義學習星雲大師 廣結善緣 布施歡喜【晨齋語錄】覺悟【人間行者心】翁啟泰老菩薩 奉行一師一道【佛光山口述歷史系列】佛光會成立 人間佛教新紀元 作者其他文章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小童軍義賣餅乾 支持寮國教育螢河鐵路南華好書義賣 所得捐偏鄉小學媽祖畫家曾良美 彩繪慈悲與莊嚴南華推生命教育 培育生死教育師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