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2.0著重社區、居家照顧,累計28.9萬人使用資源。圖/程啟峰
文/陳偉婷
阿雄伯今年初中風、不良於行,生活起居需要幫手。因阿雄伯行動不便,怕上廁所麻煩,就減少喝水,結果導致便秘,必須吃瀉藥,沒想到長期吃瀉藥竟吃出大小便失禁。
家屬為了照顧方便,乾脆讓阿雄伯穿上尿布,且因怕阿雄伯跌倒,盡量減少活動,結果阿雄伯的肢體愈來愈弱,多數時間只能躺床上度過。
長照2.0服務多元
照護悲歌仍未歇
長照2.0於2017年初開始實施,有別於長照1.0,2.0更強化了社區、居家照顧,且更具預防失能觀念,也希望能做到為失能者賦能,尊嚴安享晚年。
長照2.0共切分成四大類,照顧及專業服務、交通接送服務、輔具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及喘息服務。只要是65歲以上的失能老人(55歲以上失能原住民)、失能身心障礙者、50歲以上失智患者、日常生活需人協助的獨居或衰弱老人都能申請。
因應失智症政策綱領2.0,衛福部也積極布建失智據點,設有專屬的失智照護中心及社區服務據點。近期為協助在家失能個案,也推展醫師到宅服務。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長照2.0從106年至今累計使用人數共28.9萬,使用人次也逐年增加,但相較於長照2.0優先照顧族群有46萬人,仍有明顯落差。
照護是專業
社會觀念仍待改變
台灣居家服務策略聯盟理事長林金立表示,長照2.0讓愈來愈多業者更願意投入市場。但就他觀察,業者雖增加,但品質不一、價值不明,很多居服員未必理解居服的內涵,懂得「以人為本」的照顧。
舉例來說,居服員到府不管是提供洗澡、備餐等服務,應關注到「人」的整體,但在長照2.0中,專業價值、專業倫理沒跟上,居服員可能流於「做完項目就走人」。又如長照強調「賦能」,但如今常只是「復健」,單純加強個案的肌耐力和活動力,但賦能追求的是環境空間的改善,進而協助個案在輔具支持下自由移動。
林金立說,照護是一門專業,失能歷程常跟照顧不當形影不離。日本在1989年推動「零臥床運動」,因八成的失能導因於臥床。要讓一個人不臥床,需要專業人員、長者、家屬、社會整體的支持。當愈來愈多人觀念改變,照護價值才能翻轉。
照顧被相對忽略的一群
政策升級提高機構品質
根據統計,長照服務需求人數約有79.5萬人,其中,住在機構有8.5萬人,但這群人幾乎於長照2.0服務「絕緣」,因為長照2.0著重的是居家與社區照顧。總統蔡英文8月公開宣示,將推長照2.0「升級版」,著重在機構照顧。
衛福部長陳時中9月宣布,將補助長照機構住民,補助金額依照綜所稅級距採階梯式補助,最高1年可獲新台幣6萬元,預估5.1萬人受惠,所需經費約29億元,10月15日起受理申請。
此外,也將推動獎勵措施鼓勵業者提升品質、對機構的住民祭出補助,且也要設想除了機構以外的「其他居住可能」,如附帶照護服務的老人住宅,有別於獨居、機構之間,還有更友善的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