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緣社會」許一個不怕孤獨的從容老年

文/陳偉婷 |2018.12.02
2898觀看次
字級
本版專題節錄自 《全球中央》雜誌 二○一八年十一月號 http://www.cna.com.tw

文/陳偉婷

諱莫如深的寂寞
孤獨年代的隱形流行症

台灣今年正式邁入高齡社會,每七個人當中,就有一人是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因少子化、小家庭等社會結構變化,老老相伴或老人獨居也衍生各種社會議題。遲暮之年雖近黃昏,卻仍有光亮,專家建議,每個人若及早因應「終將老化」的事實,常為自己加油打氣,培養自得其樂的方法,有助未來迎向不孤獨的從容老年。

送餐、訪視織起安全網
健保成窮老健康支柱

高齡社會雖帶來極大的挑戰,但台灣專家並不悲觀。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長簡慧娟表示,早期台灣曾有榮民獨自死在家中的事件,政府很早就關注獨居老人、老老相伴的關懷問題,發展出電話問安、送餐、社工等專業人員探視等服務型態,就是希望減少「孤獨死」發生。

簡慧娟也說,台灣相較於日本,還有引以為傲的健保制度,老人家身體不舒服不會因為沒錢看病而放棄治療,也大幅減少老人因慢性病讓身體弱化、失能,致不能外出求援的窘境。

衛福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長諶立中也說,台灣的長照政策、獨居老人關懷做得不錯,過去認為,獨居老人心理健康比較容易出狀況,甚至擔心自殺率會比較高;但實務上觀察,因獨居老人常有社工關心、電話問安等,長者心理比較踏實,自殺率並沒有偏高。

退休後自我封閉
男性更容易孤獨死

根據一篇《高齡化社會孤獨死之預防與因應》研究報告,分析孤獨死高危險因子,包含未婚人口增加、不愛跟子女同住、缺乏經濟來源、中年離婚增加、個人特質憂鬱、老老看護等,其中又有明顯的性別差異,男性更容易落入孤獨死的處境。追究原因,女性常在退休後仍有多種社會連結、參加各種活動,但男性則比較容易封閉在家。

防治工作可以從個人(家庭)、社區和政府端著手。簡慧娟就說,只要老人肯走出家門、社會參與愈多,孤獨感、寂寞感就會愈少,社會支持的力量就會愈多,啟動正向的循環。長照政策中積極推動社區延緩老化、失能的活動,提供共餐、關懷據點、臨托、喘息等服務,增加老年人與他人互動機會,靠締結關係互相依靠。

長期服務獨居老人的華山基金會社工部副主任潘雯琦則說,觀察獨居老人的生活,他們沒有跟子女同住,也可能礙於傳統觀念的束縛,儘管心裡掛念女兒,也常因女兒已另組家庭而沒把想念說出口,孩子一年可能回來探望一兩次,長者心理的空虛愈積愈多。

潘雯琦表示,家人的陪伴、關心是年長者很大的心理慰藉,只要偶爾電話關心問候,對老年人都是很好的支持與安慰。但現在社會家庭關係不若以往緊密,家庭支持功能的重建也是防治孤老的重要環節。

獨居不等於孤獨
應學會照顧自己的內心

台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理事長李玉嬋提醒,獨居跟孤獨、寂寞是兩回事,「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見不到面,而是兩人躺在床上不講話」。有些人就算身旁有人,內心仍會感到寂寞,「學會照顧自己的內心」是迎接老年必須面對的課題。

李玉嬋說,步入老年時,必須建立和社會的連結,不要變成令人討厭的老人,要懂得與他人相處,且不只有老伴,也要有老朋友,比如說積極參加同學會、志工社團等,有能熱情投入的群體跟目標。

「要當可愛的老人,任何時刻都要能自得其樂」,李玉嬋說,年紀大了,要學會「搞定自己的能力」,愈到晚年,躺床的時間會愈來愈多,當躺在床上哪裡都不能去、或因為器官退化,視線模糊、耳朵重聽,無法再看書、看電視、聽音樂時,也必須找到讓自己開心的方法。

李玉嬋建議,人必須常和自己對話,給自己加油打氣,也要覺得「自己很好」,不要因為年老而喪失信心、認為不中用,讓自己成為自己最好的加油者,就算獨自一人也能怡然自得。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