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長潘文忠(左)昨親自頒獎,由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如常法師代表受獎。
圖/人間社記者周倫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財團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多年來秉持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理念,推動文化與教育,每月發動五十多部「雲水書車」穿梭山林海邊,陪伴偏鄉學童從閱讀中獲得樂趣;同時還啟動「好苗子獎助學金計畫」贊助偏鄉弱勢孩童,藉由教育翻轉人生,這般耕耘與用心,讓佛光山文教基金會昨天獲頒「教育部社會教育貢獻獎」團體獎肯定。
今年獎項邁入第四十五年,共有九十件優秀個人及團體參與,經評審小組審慎複、決審作業後評定獲獎名單,最後選出兩名終身奉獻獎,十四名個人獎與十五個團體獎。
秉持星雲大師理念
不忘初心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如常法師代表受獎時表示,這個獎項是頒給星雲大師,以及護持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的所有人,是大師一輩子致力於社會公眾教育的具體成果。
他說,不忘初心、不斷推廣閱讀,是佛光山一本初衷最大的心願。尤其佛光山「雲水書坊─行動圖書館」五十多部雲水書車,每月定期服務全台學校,足跡甚至遍及金門、小琉球等離島地區,「在整個台灣,我們服務了一千三百個偏鄉學校,書車跑的公里數己逾一百八十萬公里,等於繞了整個地球四十六圈」。
如常法師分享,無論是雲水書車全台巡迴、義工陪伴閱讀、說故事、變魔術等所有活動,最終目的是讓偏鄉孩子能夠讀到更多好書,「從讀書好好,好好讀書,最後好好做人,這是十方大眾一起做好事,完成這個永遠從關懷出發的心願,也是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社會教育的一點點貢獻」。
楊國賜、陳榮基
獲終身奉獻獎
本屆「終身奉獻獎」有兩位獲獎者,其中「台灣社會教育之父」楊國賜,自一九八○年代即致力於終身教育理論研究與實務的推動,培育社會教育專業人才,也曾任教育部次長領航台灣社會教育發展。
他昨天領獎致詞時表示,社教館過去曾被譏為是「睡覺館」,並一度被要求撤館,是他率領教授前去診斷座談,建議社教館應捨去包袱、創新,才以新面目重新開館,得到民眾肯定。他認為,因應時代變遷,更要用前瞻眼光推動社會教育,才能翻轉社會教育,「我終身的願望,就是要建構學習型台灣,讓台灣成為學習型的王國」。
另一位得主陳榮基,致力於培訓安寧義工及臨終病人靈性照顧專業人員,橫向連結「醫療」與「教育」領域,融合生命教育以普及「安寧緩和醫療」觀念於社會大眾。
陳榮基參與完成《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的立法與後續推廣教育,讓醫師得以尊重病人意願,協助病人安詳往生。他說,在推廣的過程中,他體會到一個人要「善終」,必須要先「善生」,他希望透過教育,讓社會大眾能接受善生、善終、安寧緩和醫療的理念。
此外,今年度榮獲優秀個人獎項有兩位退而不休的校長,其中吳聲淼帶領孩子親近自然生態,結合文學為孩子營造「動手做科學」的學習環境;洪克遜則是投身社區人文教育、環境教育,期以愛家園愛社區之理念,翻轉偏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