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說明偏圓道理的第二項是「說明半滿」之意義。
世間所傳,皆以世尊的涅槃常住,是修道的究竟圓滿相;其餘所說非佛之真實義故為「半」。菩提流支說:「三藏教義,是屬半教;以般若去執的皆屬滿義。」但並非如此呀!
現在說明「半滿」的意義,是為了要說明大小乘之別。前面已用析空觀與體空觀,來說明大小之別,現在只是換個角度,以析空觀與體空觀(體法觀),來比擬半與滿的區別而已。
以佛陀說法的五時來說:阿含時所說法為半教;方等時的內容,具有半與滿二義;華嚴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之教義,為滿教。所謂「半滿」的意義,即是如上所說。
說明偏圓之理的第三項是「正明偏圓」。偏是偏斜,圓是圓滿。一般不是以小乘為偏嗎,為何要另外說明呢?「半與小」的名稱,意義上較為狹隘,有所局限;「偏」的意涵較為深遠,與「小」不同;故另外分別。譬如月亮,以十五為圓滿月,以月初至十四,從弦月漸漸趨向圓滿,都稱為漸。
「小與半」的意義也是如此,它等同是析法觀、小乘的意思。而「偏」的意義,指從三藏教的析法觀、通教的體法觀、別教的次第三觀,與圓教立場相對,都是「偏」意,因為進入中道實相尚有距離。惟有圓教以一心三觀,證入不可思議境,才能稱為「圓」。以上所說,即是「偏圓」的意義。
提示:
1.半滿:是指佛陀教義的深淺之別。
2.偏圓:究竟解脫了義(佛乘)的教義是圓,聲聞緣覺的二乘教義,對佛乘說是偏。
註:
1.次第三觀:即隔歷次第而修習空、假、中三觀之意。蓋別教認為,空、假、中三觀,乃互相隔歷而不融通,故須次第漸觀之,由此可依次破除見思、塵沙、無明三惑,而得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等三智。
2.一心三觀:又稱圓融三觀、不可思議三觀、不次第三觀。一心,即能觀之心;三觀,即空、假、中三諦。知「一念之心」乃不可得、不可說,而於一心中圓修空、假、中三諦者,即稱一心三觀。此為圓教之觀法,係不經次第而圓融者。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