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古說今》琴 在古代的教化作用

◎薛吉辰 |2007.08.07
690觀看次
字級

「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孔子非常看重音樂的社會功能,把它看作是治國安邦的工具。

現實生活中,人們常用「亂彈琴」比喻胡鬧或胡扯;用「對牛彈琴」比喻對蠢人講大道理是白費口舌,或譏笑有些人說話不看物件。這裡的「琴」指的就是「古琴」。

古琴,在古代常稱作瑤琴、玉琴、絲桐、七弦琴等,近代才開始稱為古琴。

古琴是中國一種古老而又富有民族特色的撥絃樂器,在中國的音樂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琴作為封建士大夫抒發感情的樂器,與棋、書、畫並稱「文人四雅」,深深的融入到了人們的生活之中。像《紅樓夢》中元春的丫鬟就是用「抱琴」做名字的。

琴的發明很早,傳說神農氏「削桐為琴,繩絲為弦」,製造出了最早的古琴。據史書記載,琴在西周時期曾在社會上廣泛流傳,當時琴與瑟經常在一起演奏。「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孔子非常看重音樂的社會功能,把它看作是治國安邦的工具。由於孔子的提倡,禮樂成為人們修身養性的重要禮儀。

而古琴是禮樂之首,這樣,孔子的弟子們就把古琴普及到城鎮的每家每戶,家家戶戶都背誦古琴伴唱的「弦歌」,以此達到教化百姓的目的。

《論語‧陽貨》記載:「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說的是孔子的學生子遊出任武城縣令,孔子去武城,聽到了彈琴唱歌的聲音,原來是子遊用禮樂教化百姓。

後來,人們就以「武城弦歌」表示為政者重視禮樂教化,治事有方。

《呂氏春秋‧察賢》也有類似記載:「宓子賤治單父,彈鳴琴,身不下堂,而單父治。」這是說孔子的弟子宓子賤在單父做地方官,也用禮樂教化百姓,雖身不出屋,而把單父地方治理得很好。

晉代嵇康也肯定了古琴的教化作用,他在〈琴賦〉序中寫道:「眾器之中,琴德為優。」可見,古琴在古代對開通國家風化、教化百姓起到了重要作用。

歷史上,還有一些文臣士人借用古琴達到勸諷的目的:

《東周列國志》載,齊威王吃喝玩樂,不理朝政,鄒忌持琴叩見。見到齊威王後,鄒忌調好弦,就把兩手放在琴上,老半天也不彈。齊威王很納悶,這時鄒忌就說:「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使歸於正。」然後便大談當初伏羲作琴如何則法天地,如何暗合君臣之道。

齊威王聽得很不耐煩,鄒忌順竿而上,說道:「大王看臣抱著琴說了半天卻不彈一曲,就不耐煩了;可是大王抱著齊國這把大琴整整九年不彈一回,就不怕百姓們不耐煩嗎?」齊威王猛然醒悟,就拜鄒忌為相,齊國逐步走向大治。

荀子在〈勸學〉中寫道:「昔者瓠巴鼓琴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

意思是水底的魚聽到琴師瓠巴鼓琴,都露出頭來,吃草的馬聽到伯牙鼓琴,都把頭抬了起來。只要有聲音,無論怎樣微小,沒有不被人聽見的;行為無論怎樣隱蔽,沒有不顯露出來的。荀子借此來說明只要學習,總會做出成績,只要積善,總會被人所知。

漢賦大家枚乘在〈七發〉中假設楚太子有病,吳客前往問候,用七事來啟發太子,第一事就是用古琴演奏的音樂:「使琴摯斫斬以為琴,野繭之絲以為弦……使師堂操《暢》,伯子牙為之歌。」意思指讓琴師琴摯砍下桐木製成琴,用野蠶繭的絲做琴弦……讓師堂演奏堯時的名曲〈暢〉,俞伯牙唱歌。

儘管太子沒能接受音樂對他的啟發,但也可看出時人對音樂教化的重視。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