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橘中戲」?
不解其意,不免追根究底,居然在《幽怪錄》中找到:「巴邛橘園中,霜後見橘如缶。剖開中有二老叟象戲;言橘中之樂,不減商山。」
因有此典,後人稱象棋為「橘中戲」。
其實中文裡的成語典故,與水果相關者甚多。《詩經‧大雅》:「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形成「投桃報李」,用以形容親友、男女之間互相贈答,禮尚往來。
樂府有詩「桃生露井上,李樹生桃旁;蟲來囓桃根,李樹代桃僵。」後世依此衍生成語「李代桃僵」,借喻「以此代彼」。
《世說新語》:「魏武帝(曹操)軍士失道,大渴無水,令曰『前有梅林可止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
從此對空償虛願、聊以自慰的狀況便以「望梅止渴」來形容。
《晏子‧春秋》中晏子為齊景公設計,除去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三位勇士;後來蜀漢諸葛亮有詩:「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誰能為此謀?國相齊晏子。」「二桃殺三士」即用以比喻「高明的計謀」。
至於「瓜田李下」、「孔融讓梨」,更是老少咸知、耳熟能詳的成語故事。
《莊子‧漁父篇》有「孔子遊於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的句子,從此「杏壇」成為「學校」及「教育界」的代稱。
《神仙傳》記述三國時名醫董奉為人醫病不收酬勞,只要求病人在他的庭院植杏,數年後院中杏樹蔚然成林,號「董仙杏林」,故後世以「杏林」做為稱呼醫界之詞,而以「杏林春暖」稱頌濟世救人的良醫美德。
《唐書》記載唐玄宗選子弟三百,於梨園教唱戲曲,而後「梨園子弟」就此成為戲劇演員的代稱。
成語典故蘊涵無數先賢學者經驗的菁華,堪稱是人類智慧的寶藏;日常生活中往往只用一句成語,便可將千言萬語表達得清楚分明。
成語的作用如此奇妙,因此可將平日閱讀所見,如橘、梨、桃、李、梅、杏、瓜、荔枝等有成語典故的水果匯集整理,以提升閱讀、運用成語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