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寮水梯田 富藏多樣性生態 文╱張雅琳 |2019.11.10 語音朗讀 1939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翻田除草,準備迎接插秧時候的到來。圖╱陳應欽 身長只有約4公分的黃腹細蟌,在台灣水稻田追求高產量的農業生產中消失多年,直到2009年才意外地在貢寮水梯田中再度被發現。圖╱陳應欽 小毛氈苔,有著美麗而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外表,卻是補捉昆蟲的美麗特使。圖╱陳應欽 小穀精,「穀田餘氣所生故曰穀精。」稻田在一整季的辛勞之後, 將要在冬季回歸寂靜之前所呼出的那口「氣」,被穀精草所吸收,因而繁盛的生長。圖╱陳應欽 文╱張雅琳 「這裡就是快不了」。最熟悉貢寮的「狸和禾小穀倉」負責人林紋翠為這處山城小鎮下了這句註解,就像林務局自2011年啟動的「貢寮水梯田生態保育計畫」,結合「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及在地「和禾生產班」農民的努力,幾年下來才使耕作面積成長到7公頃。但,也正是因為這份「慢」,讓產業發展與自然生態之間能夠取得巧妙平衡,透過水梯田連結起從山到海的水域廊道,打造出廣納超過700種生物的綠色方舟。 散布於東北角雪山山脈尾稜山區、沿著等高線開墾的「貢寮水梯田」,因為終年蓄水,波光粼粼、清澈如鏡的階面,成了最具代表性的鑲嵌地景;比起早已氾濫的「祕境」、熱度難以持續的「打卡點」等封號,水梯田更深刻的存在意義,其實在於提供淡水溼地生物一個穩定的乾淨棲地。在保育計畫開始後,記錄到二十多年沒有現蹤的黃腹細蟌,更加深了大家執行計畫的決心;被列為珍稀野生動物、評估溪流環境的指標物種食蟹獴也到田間「光顧」,屢屢被自動相機記錄下覓食身影。除了黃鱔、泥鰍、鉛色水蛇等,還有11種在2017年出版的《臺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列名受脅等級的共生植物,展現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水梯田生態溼地保育及復育 水梯田與水田溼地是台灣上一代深刻的兒時記憶,隨著大環境變遷,水田開始荒廢、溼地也面臨消失的危機。其實水田不僅負責農業生產,更具有生態保育、人文與地景價值,例如在中低海拔的森林邊緣,水梯田營造出的溼地生態,讓許多動植物得以棲息。水田還能夠調節微氣候,每公頃水稻田每日平均可吸收700kg的二氧化碳(CO2);水田長時間蓄水,有助於水資源利用、防患水災。 ──摘自《Made In Forest 山林製造》出版者:林務局;合作出版:天下雜誌 前一篇文章 美人樹酒瓶木棉 下一篇文章 【植物聯合國】 藏不住的貴族丰采 非洲菫 熱門新聞 01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2退休之後2025.05.0103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04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5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06【人間氣象】 致青春未遂2025.05.0207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08【創作花園】居家環境大作戰2025.04.3009歐洲佛教聯盟會議 維也納佛光山召開2025.05.0210【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視覺DJ】徜徉花海半日遊 【樹博士系列】 土壤的祕密XI 羅山有機村 解除小黑蚊魔咒 【視覺DJ】湧泉洗衣池【植感時光】加羅林魚木 文青朝聖 【四季花藝聯想】春之茁發 萬物甦醒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