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過類似經驗:「偶來遊覽名勝仙地,卻無心領略奇美,只因心有罣礙,身在江湖,心懸魏闕,遊玩無心,抱負無門的無助感,幾乎使人茶飯不思。」圖/River
文/惠馨
你是否有過類似經驗:「偶來遊覽名勝仙地,卻無心領略奇美,只因心有罣礙,身在江湖,心懸魏闕,遊玩無心,抱負無門的無助感,幾乎使人茶飯不思。」以上的感觸於辛疾棄「欲出相入將,卻終不可得」的人生中,可謂常態。此闕詞作於辛疾棄遭受投降派彈劾去職,離群閑居帶湖之際。眼見國力漸衰,他卻被迫閒居他鄉,孤臣無力的感慨,滿腔愁緒不可盡吐,遂作此詞委婉的聊表此情。
本闕詞上下兩片情緒迥然不同,牽引出兩種不同的思想脈絡,更可從中體悟國家情態的落差。上片「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鋪陳少年時代浪漫天真的個性,未曾遭受挫折,因而不明愁苦為何?為了習得文人的「半分愁苦」,刻意登樓遠眺,勉強學之,「不識」竟成了中晚年落魄的幸福對比。
下片陳述歸南宋三十餘年,一路遭受投降派打壓,空有滅金熱血,卻苦無用武之地,英雄不怕出身低,只怕時代不需英雄命。閑居賦詩畢竟不是他的理想,虛度年華的他,對於現狀完全莫可奈何。愁苦之情躍然紙上,但又有何用?無奈如今「識盡」愁滋味了,鬱結之心卻也無可奉告,誰能真切理解他?以「識盡之苦」對比上闕「不識之真」,顯出詞人的掙扎與不堪。究竟識盡愁滋味的的他,所認定的「愁」是何意?氣壯如山的英雄想為國家努力,主戰積極收復山河的心念,不曾被重視,更因此遭受妒忌,歷盡千辛的他早已憂讒畏譏,有些事不能說,也不敢說,只好「欲說還休」,不能說不便說的掙扎與矛盾,看似詞人成熟老練了許多,但何嘗不是時勢所迫?故作灑脫的「卻道天涼好個秋」看來更是悲涼。卻道不是自我安慰,而是「強說」的自我催眠。故意裝得很瀟灑,是用來掩蓋內心的壅塞不安,愈是困境愈是冷靜,便是辛棄疾的寫照了!
如此濃厚的愁苦,卻以「天涼之秋」作結,什麼都沒有說,實際上卻是什麼都說了。收斂委婉的情態,反而使讀者悟出悲涼之意。激情全在淡筆處,如此隱忍令人不敢想像辛棄疾的現狀有多糟糕。
你是否也有「想說些什麼,卻不敢說」的經驗呢?那又是什麼狀態之下迫使你成熟老練?顧全大局的你是否也能體會辛棄疾的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