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車站地下化後,因仍有南迴柴油車行駛,造成月台異味。圖為DR3000型柴聯車,做為南迴鐵路自強號之用。圖/曾原信
【本報台北訊】鐵路立體化建設案件近年「遍地開花」,各縣市爭相提出規畫,但要進入交通部審查須提出一定的自償率,常有地方政府為通過門檻而「灌水」美化數字,最後編不出預算。交通部近期擬修正鐵路立體化審查要點,取消自償率門檻,且對於非自償性經費,將回到中央依地方財政分級的補助機制,財政愈差縣市可獲愈多補助。
過去對鐵路立體化的補助是中央依地方財政分級的補助機制,但二○一三年修正「鐵路平交道與環境改善建設及周邊土地開發計畫審查作業要點」,各地方依財力等級畫分,有百分之八至百分之十四的自償率門檻,財力愈高、自償率門檻愈高;而地方提出的自償率若愈高,中央補助經費同時也愈高。
如台中市財力被列為第二級,自償率門檻為百分之十四,非自償經費則可獲中央百分之六十補助。為鼓勵提高自償率,自償率每提高百分之一,補助比率可再多百分之三。
財政愈困難 補助愈多
但交通部近日將提出修法,除了取消自償率門檻,將再回歸二○一三年前的補助方式,亦即地方財政愈困難,就可獲愈多補助,而不以自償率為指標。
桃園鐵路地下化工程二○一六年曾被民代批評,該案自償率經多年評估都只有百分之六點三七,未達百分之十四的門檻,因此被交通部退回;不到短短一個月修正報告將自償率大幅提高為百分之二十,被懷疑是「灌水」,恐搞垮國家財政。
交通部長林佳龍曾指出,過去政府訂定自償率很多是「表面文章」,為滿足自償率,很多數據並不真實;如果建設是對的,就應以國家資源縮短城鄉差距,有必要檢討審查要點。鐵道局強調,取消自償率門檻並非不再考慮自償率,而是部分地方為達審查門檻會「灌水」,最後卻編不出預算,只好修正計畫。修法後將回歸正常,無論自償率多少都可審查,仍會實質檢驗自償率是否合理。
自償率小辭典
鐵路自償率計算,是根據通車後30年內的本業收入增量、車站開發收入、周邊土地開發收入等項目的「淨現金流入總和」,可用來償付多少工程建設總成本的百分比。
例如,某鐵路立體化案件總經費為1000億元,而自償率為2成,代表通車30年內,相較原來平面鐵路所增加的本業收入,加上其他相關開發收入,再扣除營運維護成本後,可回收200億元的建設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