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歲,青、少年銜接時期,幾分青澀幾分熟,站在繽紛的世間十字路口,為了逐夢而可能一再地迷路。艾瑞克遜( 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論,認為青少年期的心理危機(發展關鍵)是自我認同VS.角色混淆,重要人際關係焦點是同儕團體、領導的模仿對象,如果能夠順利發展,將養成自我觀念明確、方向肯定,並具備奉獻與忠貞情操的人格;反之,是生活缺乏目標、時感徬徨迷失。
中國醫藥學院家醫科主任李孟智在「青少年身體及心理的社會發展」一文中提及:青少年期(adolescence)這人生階段,介於兒童期與成人期間。青少年期由於身體及心理社會層面出現快速變化,被喻為「成長期」,「混沌期」,或「風暴期」等。有人將青少年期細分為青少年早期(十三~十五歲,國中階段),中期(十六~十八歲,高中/高職階段),及晚期(十八歲以上,大學/就業階段),青少年期的發展目標除了完成身體的成熟外,還包括獨立性,性別認同,自我認同,社會化及生涯規畫等。此間有許多的疑惑與衝擊,給家人或社會帶來困擾,也是健康提供者在照顧上一項重大的挑戰。青少年由兒童期固著的思想模式(concrete thought)轉向抽象思考模式(abstract thought)。就心理發展而言,青少年早期時常沈迷自我陶醉,認為無人了解自己,及懷疑自己是否正常。到了青少年中期則感到「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這時性活動、冒險行為(risk behaviors)如飆車、藥物濫用、抽煙、喝酒及嘗試的行為皆可能出現。到了青少年晚期則多可回歸穩定及較能妥協。就心理發展而言,青少年早期時常沈迷自我陶醉,認為無人了解自己,及懷疑自己是否正常。到了青少年中期則感到「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
日本騷動的十四歲
以『14歲』為主題的圖書去年九月開始在日本相繼登場,從《14歲的心理學》、《從14歲開始的政治》、《給14歲的你》、《14歲的書架》到《14歲》、《14歲的母親》等影視劇的強檔播映,「十四歲現象」成了備受關注的熱門話題,同時形成書坊的「十四歲圖書熱」。
《14歲的心理學》和《從14歲開始的政治》接連問世,前者從心理學家的角度,揭示了「思春期」少年特有的內心騷動,後者則是女中學生對安倍晉三、小池百合子等八位日本政治家的「直言採訪」,兩本書均引發了人們對日本未來的思考。
跨入今年,以「十四歲」為主題的出版熱更呈加速態勢。日本著名笑星千原JUNIOR的自傳體小說《14歲》以自己逃學、早戀等親身經歷,將十四歲描寫成「人生最惡」的時代;《14歲˙焚身自殺日記》更是「生猛」,瘋狂的少年全身百分之八十五燒傷,卻又奇跡般地快速康複;新潮社則推出了一套三冊的的《14歲的書架》,幾乎將刻畫年齡層的青春小說佳作一網打盡。
十四歲幼狼
在日本人眼中,「十四歲」是個多事之秋,一九九七年震驚全日本的神戶連續兒童殺傷事件,主犯即為十四歲的少年。《給14歲孩子的家長》一書作者、思春期精神醫療專家名越康文指出,初中二年級的孩子正處於內心急劇不安的時期。作家池田晶子的暢銷書《從14歲開始的哲學》也將十四歲定性為「艱難的世代」,孩子們開始考慮人生問題,而且時常陷入自我矛盾之中。然而日本從戰後開始,父母都認為思考生活的意義是在浪費時間,孩子們當然也這麼認為,結果,無法逾越憂鬱的思春期的孩子越來越多。
京都造型藝術大學教授鐮田東二則從民俗學的觀點出發,指出「14歲圖書」大受歡迎的背景在於日本社會「成年儀式」的缺失。在過去社會,十四歲對於武士階層來說,正是男子成年開始戴冠儀式「元服」的時期,在農村,到了十四歲也可以加入稱為「若眾宿」的未成年少年組織;在那樣的環境裡,能夠學到一個人生存於社會當中的意義。而在戰後的日本,「成年儀式」已形同虛設,如今「長大成人的智慧」更是嚴重匱乏,「14歲圖書」的出現恰巧填補了空白。
《讀賣新聞》的述評最後指出,需要直面人生問題的或許並不僅僅是孩子。以《從14歲開始的哲學》為例,買這本書的大人遠較孩子為多,已經過了思春期的大人們如此迫不及待地將手伸嚮「十四歲圖書」,或許反映出日本的精神文化已陷入相當危險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