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的前兆「代謝症候群」 改變生活習慣可逆轉
編輯楊旻芳 /綜合報導
代謝症候群不是病,卻是許多疾病的前兆,三軍總醫院洪永祥醫師說,台灣人腎臟生病的前兩大原因,是糖尿病跟高血壓,而再往回推,可以發現應該從「代謝症候群」開始預防。洪永祥醫師強調,「逆轉代謝是有可能的,但不是靠醫師給你開藥,而是靠自己!」就是從改變錯誤的生活習慣就能達成。
代謝症候群是老後健康的十字路口

圖/取自網路。
根據「早安健康」網站報導,洪永祥醫師說,若身體已經生病,要逆轉就比較困難,但若是從疾病發生的前端就開始努力改變,就有很大的機會讓自己遠離糖尿病、高血壓,甚至洗腎等狀況。
洪永祥表示,當內臟脂肪開始堆積(肚子變大)、血糖稍高但又還沒到糖尿病、血壓稍高也還沒有到高血壓的程度;此時若我們置之不理,不做任何改變,就很可能走上糖尿病、高血壓那條路;如果開始改變飲食、增加運動,又可以回到健康的狀態。
洪永祥指出,曾有一個患者,本來要靠吃血糖及血脂藥控制,但他非常努力控制飲食及運動,成功減去10公斤後,全部的藥都不必再吃,身體數值也都回到正常範圍。因此,在疾病發生前積極改善生活習慣就是「逆轉」的關鍵期,更要好好把握。
代謝症候群如何改善?改變生活習慣逆轉代謝
洪永祥醫師指出,導致代謝症候群的因素有兩個:老化,也就是代謝下降;另外就是飲食過量,超出身體的代謝功能。他說明,40歲是一個重要的分界點及關鍵期。年輕人的代謝功能旺盛,但過了40歲之後,身體代謝就開始老化,因此就要開始改變飲食及運動習慣。
「你在40歲的時候,一定要想辦法讓你的身體代謝維持在年輕狀態。」洪永祥醫師說明,做法不是吃藥、吃健康食品,而是靠生活習慣。「逆轉代謝是有可能的,但不是靠醫師給你開藥,而是靠自己!」
身體代謝與飲食、運動及生活型態息息相關,因此得從生活習慣開始調整。
促進代謝:多新鮮蔬果、優質蛋白質,少加工品
洪永祥醫師說,把握「三少兩多」的原則
多吃新鮮蔬果及高纖維食品,少吃加工食品,少用調味料,少吃高油脂食物。
除了攝取足量蔬果外,也要補充適當的優質蛋白質,因為蛋白質是形成身體肌肉的材料,足夠的肌肉才能遠離「肌少症」威脅。洪永祥醫師指出,肌少症會讓身體出現新陳代謝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同時因為下肢力量不足,失能風險也會提升。
不喝水會變笨?喝水提升代謝力

圖/取自網路。
洪永祥醫師表示,台灣人不愛喝水。夏天一到,許多腎臟疾病患者就會出現,包括泌尿道感染、腎結石、中暑、橫紋肌溶解等。他說,喝水是一種習慣,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每天要喝體重的3%~4%,若你是一個60公斤的人,就要喝1800~2400cc的白開水,而非飲料。
若不喝水,尿液就會結晶,產生腎結石,包括草酸鈣、尿酸鈣結石等等;同時尿液濃縮也會導致細菌感染,引發泌尿道感染;此外,不喝水就沒辦法排熱,夏天就容易產生熱傷害、熱中暑;若是運動當中又不補充水分,更容易造成急性中暑、急性腎衰竭、橫紋肌溶解等。
除了對腎臟的影響,洪永祥醫師更引英國研究指出,青少年處於缺水時,會出現大腦萎縮的症狀,而且失水愈多,腦部萎縮就愈嚴重,甚至與患病2個多月的阿茲海默症患者相同,「但還好趕緊喝下兩杯水,大腦就會逐漸恢復原本的狀態。」
缺水影響身體健康

圖/取自網路。
中樞神經系統:大腦皮質萎縮變笨、頭昏嗜睡、中風
心臟與循環:狹心症、周邊循環變差
皮膚與骨骼肌肉:皮膚老化皺紋、色素沉著、肌肉痠痛疲勞
代謝與泌尿系統:高血脂、高血糖、痛風、代謝症候群
泌尿系統:泌尿道結石、泌尿道感染、急慢性腎衰竭
免疫系統:淋巴與各類白血球功能下降
消化系統:消化不良、便祕
動起來!久坐與吸菸一樣傷身

圖/取自網路。
根據研究,一天不起身而持續坐著的時間愈長的話,無關乎年齡、性別、人種、BMI以及運動習慣的有無,死亡風險都會提高。舉例來說,一天當中合計坐著13小時以上的人,和只有11小時的人相比,死亡率上升了2倍。
洪永祥醫師說,他們的診所都會站著開會,希望能夠帶領員工保持良好習慣。此外,維持適當的運動習慣很重要,每周至少五次以上,每次30分鐘以上,可選擇一些中強度的運動,如慢跑,快走,腳踏車、跳舞、游泳等,都能達到運動目的。

圖/取自網路。
避免熬夜!常熬夜罹癌率高4成

圖/取自網路。
盡量早起,避免熬夜,因為熬夜很傷害代謝。洪永祥醫師說,促進新陳代謝、強化免疫機能、對健康具有重要作用的生長激素,只在睡覺期間分泌,而且是在就寢後不久到開始熟睡的這段期間。
半夜不睡覺、一直暴露在光線下,除了輾轉難眠,也無法發揮抗癌、抗氧化和解毒等作用。他強調,健康之道無他,就是從平日的生活習慣改變,「恢復健康、幫助你代謝的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