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一生戲緣 賴泳廷掌中戲走演世界

曹麗蕙 |2019.10.07
3123觀看次
字級
賴泳廷是台灣中生代掌中戲藝師,十七歲拜入國寶大師李天祿父子門下,習得全方位刻、演技藝。圖╱記者曹麗蕙
賴泳廷的工作台(圖)。他的作品類型豐富。圖╱台北偶戲館提供
賴泳廷的工作台(圖)。他的作品類型豐富。圖╱台北偶戲館提供
賴泳廷作品豐富,類型與風格多元,在深厚基底下賦予傳統掌中戲當代樣貌。圖╱台北偶戲館提供

【記者曹麗蕙專題報導】掌中戲藝師賴泳廷九歲那年,隨父母來大稻埕採買南北貨,在廟口邂逅小西園表演布袋戲,戲偶靈活多變的演出,讓小小年紀的他深深著迷,就此結下一生掌中戲情緣。

他開始自學戲偶頭雕,十七歲拜入掌中戲國寶大師李天祿、陳錫煌父子門下,三十多年來更習得刻、演全方位技藝,還曾隨台原偶戲團走演五十多國,用布袋戲與世界交朋友。

現今近五十歲的賴泳廷笑說:「九歲時的物價是一碗滷肉飯十元,最大紙鈔一百元,但一尊布袋戲偶就要一千六百元,想要玩戲偶,當然得自己學習製偶。」國小時的他,先從保麗龍球開始嘗試製偶頭,後來撿廢木料為刻偶,恰巧學校勞作課推出戲偶製作課程,讓他雕偶興趣萌芽發展。

海納百川

豐富戲偶面貌

十七歲那年,他因緣際會受推薦師承李天祿、陳錫煌父子,成為「亦宛然掌中劇團」子弟兵,全方位學習戲偶雕刻與組裝、操偶演出,以及布景道具與服裝製作等,後來他加入「台原偶戲團」服務十多年,也曾赴捷克向戲偶雕刻師Antonin Muller學習戲偶設計及雕刻,讓他吸收東西方偶戲的優點。

賴泳廷表示,師父陳錫煌教學風格開放,「由於他們曾歷經兩次樣板戲:日據皇民化運動與二二八事件結束後反共抗俄劇的時代,但當時演出受限制,演師卻也因此吸收許多外來文化,並靈活運用於演出中,而讓布袋戲有更豐富面貌,所以師父鼓勵徒弟們海納百川,創造屬於自己的布袋戲風格特色。」

身為中生代偶藝師的賴泳廷,堅持手工製作偶頭,他傳統基底深厚,人型樣態、五官神韻逼真。工序上,他選樟木,劈粗胚、定五形、修細胚。「早年沒有砂紙,無法打磨,上底色前會先裱紙,也就是會先糊一層紙,再補土,接著用雕刻刀重刻五官,以竹子沾水推擠修飾,完畢後才打底色、彩繪。」他說:「現今很多人把此工法拿掉,但我覺遵循古法製作出的偶頭,味道完全不一樣,比較漂亮,所以堅持這麼做。」

然而他在製偶上並不局限於傳統,「比起小生小旦,我更喜愛雕刻彩繪販夫走卒、神怪等角色,更能發揮創意。」例如他曾將蝴蝶圖形反著畫,成為獨一無二的花臉造型;雕刻「蟾蜍精」時,在臉龐彩繪蝸牛,頭上則增添荷葉,讓青蛙端坐頭上,整體造型饒富興味。粉偶則更有許多實驗嘗試,「我還研究煙燻妝的眼睛是怎麼畫,把這項技藝運用在戲偶上。」

在操偶表演上,他更常從生活中取材化為藝術創作靈感,做為他人生紀錄的展現 ,例如他會利用廖添丁角色,以古喻今、嘲諷時事與社會不公,這些對他而言,都是布袋戲藝術迷人之處。

生活中取材

靈活展演人生

隨台原偶戲團周遊五十多國演出的他,深深感受台灣掌中戲魅力,真能讓國際友人眼睛一亮。「台灣木偶戲的傳入與發展,一開始是針對識字讀書人,用的是南管音樂、文言文,演師功力須很深厚」。然而國外木偶戲主要以兒童觀眾為主,文化深度與細膩度自然不同。他認為布袋戲是一門集文學、口白、身段唱腔、音樂、雕刻、刺繡於一身,富豐厚文化內涵的表演藝術。

面對產業式微,賴泳廷白天在電視台擔任道具製作,但只要下班、放假,就投入創作和演出,盡力推廣他最愛的布袋戲。台北偶戲館即日起至十二月二十九日推出「賴泳廷的流浪國度」特展,精選他四十多件戲偶作品、手稿,展現他傳統基底的當代技藝。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