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畫大師張大千創作的〈廬山圖〉,全長九百九十四點六公分,是張大千存世最大的整絹畫,五日起在故宮南院展出。記者江俊亮/攝影
記者江俊亮/報導
國畫大師張大千晚年創作的〈廬山圖〉,是張大千存世最大的整絹畫,今年二月由文化部核定為「國寶」,五日起在故宮南院展出,讓中南部民眾可以就近一睹張大千畢生的畫藝精粹。
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長劉芳如表示,〈廬山圖〉是張大千(一八九九至一九八三年)晚年潑墨潑彩的傑作,長九百九十四點六公分、高一百七十八點五公分,自一九八一年七月七日開筆繪製,直到一九八三年初大致完成後,張大千即因病去世。
劉芳如指出,張大千在〈廬山圖〉上方題有兩首詩,但還來不及落款和鈐印就辭世。他生前曾委託好友方介堪(篆刻家,一九○一至一九八七年)鐫刻四枚印章,雖然印章已刻好,卻來不及交到張大千手中。

國立故宮博物院在張大千〈廬山圖〉數位影像左下方,以電腦合成技術添配兩枚印章(原作此處空白)。記者江俊亮/攝影
今年四月,故宮博物院收到方介堪的兒子方廣強(1946生)寄來這四枚印章的印拓,雖然無法將四枚印拓裱貼到作品上,但故宮博物院仍運用電腦合成技術,並參考張大千生前鈐印習慣,在〈廬山圖〉的數位影像上添配印章。
此外,故宮博物院還將〈廬山圖〉製成短片,在故宮南院展場同步播放,讓觀眾得以欣賞到詩、書、畫、印「四美具合」的完整畫作。另外,觀眾也可以到戶外參觀「大千石庭」,緬懷張大千師法自然的胸襟。
劉芳如指出,張大千早年專研歷代名畫,對日抗戰期間,有兩年七個月在甘肅敦煌臨摹壁畫。五十歲以後旅居海外,足跡踏遍歐美各國,畫風兼融中西,在傳統筆墨的基礎上,另創潑墨、潑彩,成為他晚年的典型藝術風格。
她說,張大千七十九歲那年,自美國返台定居,仍創作不輟。〈廬山圖〉的繪製緣起,是張大千僑居日本時的好友李海天(一九二三至二○一三年),於一九八○年在橫濱興建的大飯店即將落成之際,為了營造飯店大廳氣勢,特別向張大千求一幅大畫,以作為鎮店之寶。
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長劉芳如(圖)解說〈廬山圖〉數位影像添配印章的位置。記者江俊亮/攝影
由於當時外界曾謠傳張大千為了支應生活開銷,多方繪製求售,以致畫作品質下滑,甚至還找人代筆。張大千為了澄清謠言,並證明自己寶刀未老,於是爽快地答應李海天的請求。
為了配合旅館大廳牆面的尺寸,李海天特別從日本京都黃鶴堂高價訂製一匹高一點八公尺、長十公尺的超大整絹運送到台灣。張大千還特別將他位於外雙溪的「摩耶精舍」畫室隔間牆拆除,架設一張比畫絹稍大的桌子作畫。
劉芳如表示,〈廬山圖〉群峰連綿,瀑布流洩,煙嵐繚繞,布局雄奇,賦彩瑰麗。全畫約略可區隔為三大塊量體,透過潑墨與青綠潑彩統合,層次富於變化,令人悠然神往。一九八二年摩納哥親王雷尼爾三世和王妃葛莉絲凱莉,曾慕名前往摩耶精舍觀賞此一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