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不是銀髮族專利 快檢測你有沒有骨鬆症狀
編輯楊旻芳/綜合報導
骨質疏鬆症是很常見的疾病,卻常被忽略,因為不易發覺發覺,一旦出現症狀,往往後果不堪設想。可以在家靠在牆上自我檢測,屁股與背部緊貼牆壁,如果發現後腦杓無法貼到牆壁並超過3公分,就表示你的駝背狀況超過異常,建議快到醫院檢查做更精密的骨密度測試。生活中保持適度運動、曬太陽、補充鈣質與維生素D對骨質都有適當幫助。

圖 /取自網路。
幾歲才可能出現「骨鬆」呢?
亞東醫院骨科部吳凱文醫師說,許多病患回應我的第一個答案是「銀髮族」。骨鬆真的是銀髮族才會有嗎?
吳凱文醫師說,他的診間前陣子有位40歲出頭的輕熟女,因為腰椎骨折痛不欲生,原以為從事什麼勞力密集的工作或是出車禍,一問之下才發現竟然只是「移機車」!

圖說:示意圖,非本人。圖 /施圓荷。
吳凱文表示,為什麼只是移機車就出現嚴重的腰椎骨折?原來這名輕熟女停經得早,加上家族遺傳,使得骨質疏鬆提前找上門,骨折後經過兩三年復健治療,才換得稍微行動自如。
吳凱文指出,在台灣約有三成50歲以上的民眾患有骨質疏鬆症,尤其是女性停經後,雌激素減少,骨質流失速度更加快速,使得女性的骨鬆機率又比男性多出6至8倍。但年齡只是骨鬆其中一個重要的成因,許多生活習慣和個人身體狀況都會造成骨本不斷流失,當骨頭被掏空到無法執行原本該有的支撐功能時,骨質疏鬆症就已纏身。
他說,罹患骨鬆剛開始,大多數患者只覺得自己身高縮水,認為是老化徵兆,沒多留意;但隨著骨質流失到一定程度,骨頭隨時都可能因為輕微外力碰撞就應聲斷裂,甚至還可能連咳嗽、搬東西等日常行為,最後演變成骨折。
他指出,一旦骨折,最可怕的是後續照護成本和併發症。他說,診間常見骨鬆患者因跌倒出現髖部骨折,根據統計,一個髖部骨折病人的醫療花費平均高達20萬元以上,因骨鬆導致髖關節骨折的死亡率更高達20%,相當於乳癌末期死亡率。
此外,患者開刀後長期臥病在床,也容易併發泌尿道發炎、褥瘡,甚至無法咳痰導致肺炎危及生命。骨折代價之沈重不在話下,曾發生嚴重骨折的患者五年內再次骨折的比率高達30%,「預防勝於治療」才是我們應該共同正視的終極目標!
檢測自己有沒有「骨鬆」徵兆

吳凱文醫師提供一個自我檢查的方式參考,首先靠著牆壁,屁股與背部緊貼牆壁,如果發現後腦杓無法貼到牆壁並超過3公分,就表示你的駝背狀況超過異常,建議速速去醫院檢查做更精密的骨密度測試。
骨鬆可以怎麼預防?
吳凱文醫師表示,骨質密度大約會在20-35歲時會達到最高峰,然後每年就以0.5%-2%的速度流失,建議35歲後開始存骨本,生活中保持適度運動、曬太陽、補充鈣質與維生素D都有適當幫助。

圖 /取自網路。
如果已有骨質疏鬆症,可以怎樣治療?
吳凱文醫師說,目前治療骨質疏鬆的藥物,口服或注射劑型都有,使用頻率則從每日一次到一年一次不等,但儘管藥物選擇多元,患者服藥的穩定性才是關鍵。例如,雙磷酸鹽類的藥物效果較持久,45歲以上的患者只需兩年注射一劑,65歲以上則是一年半注射一次,可長時間保護骨質,使用上相對方便。但藥物難免會有副作用,患者不必過於憂心,要規律接受藥物治療、每兩年接受一次骨密度檢測,確保骨骼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