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 閱讀佛教問題討論

星雲大師 |2019.10.04
875觀看次
字級

出家人托鉢行乞的修行,在現代社會中還有沒有存在的必要呢?

托鉢行乞不是沒有必要,而是不容易實行。過去整個印度社會,人們普遍有供養心,有供養的習慣,有供養的文化,即使現在,南傳的佛教國家仍然有供養的習慣與文化。例如在泰國,一早就會有許多比丘出外托鉢,當然也不一定家家都供養,可能會因為今天家裡有喜慶,或者值得紀念的日子,或是有重要的大事,就會發心供養十個或二十個出家人。通常這些善男信女會事先準備飯菜擺在家門口,等到有比丘經過時,便將之供養比丘,直到給完為止。這種供養有一定的時間,即所謂的「過午不食」。

托鉢乞食,在北傳佛教比較行不通。有些國家天氣寒冷,大雪飄飄時,要怎麼出外托鉢或者所在的地方各種宗教林立,信仰各有不同,又要怎麼托鉢因此,托鉢這種文化不容易存在。時至今日,出家人已從外出托鉢乞食,慢慢地演變成在寺廟裡面自己燒煮、吃飯,也就是「過堂」。

托不托鉢並不是要緊的問題,所有的飲食不過是為了滋養我們的色身,等於是醫藥一般。只要吃飯時有五觀想:計功多少,量彼來處;忖己德行,全缺應供;防心離過,貪等為宗;正事良藥,為療形枯;為成道業,應受此食,就與托鉢的修行是一樣的。

佛光山主張的修行是什麼?

佛光山是屬於比丘、比丘尼、淨士(在家未婚男眾,發心終身奉獻佛門者)、師姑(在家未婚女眾,發心終身奉獻佛門者)的僧俗四眾道場,我們符合佛陀生佛平等的精神,大家在制度、戒規、生活上都能各有所安,因此可以匯聚力量,共同為佛教的弘法利生事業而努力。

在佛光山,我要求跟隨我出家的弟子們,要同時具有蘭若的性格和人間的性格,既能出世修行參禪,也能入世參與世事。我們不主張一定要閉關修行,一定要過午不食,而是以社會大眾為第一,傳在家人需要的佛法。我們奉行《維摩經》人間佛教的內容:智慧是母,方便是父,大眾是導師,法樂是妻,一心是安住,相好是莊嚴,慚愧是衣服,教育是入息,修行是娛樂,發心是事業,淨心是沐浴,威儀是行為,正見是明鏡,結緣是處眾,七財是寶物……。

本著親和力,用佛法攝受信眾,讓信徒更有向心力來護持道場,使佛光山成為四眾弟子的慧命之家。

──摘錄自星雲大師著《僧事百講》〈短期出家〉、《佛教叢書5教史》〈人間佛教的重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