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北美大地】 北美短耳鴞 路邊立正行注目禮

文/ 林心雅 |2019.09.29
2537觀看次
字級
苔原沒有高樹,短耳鴞只能飛到低矮的木枝條上站立,但仍豎起頭上短耳,表示對不速之客心懷警戒。圖 / 李文堯&林心雅
土石路邊的草叢中藏匿著一隻貓頭鷹,棕褐羽色和周圍環境渾然一體,看到那雙黃色的眼睛了嗎?圖 / 李文堯&林心雅
短耳鴞頭上一對短耳簇平日不易看到,除非處於警戒狀態。圖中貓頭鷹羽色較淡,應是亞成鳥。圖 / 李文堯&林心雅
飛行之際的短耳鴞,是看不到那對「短耳」的。然而當牠們展翅時,翼底黑色的腕斑卻顯而易見。圖 / 李文堯&林心雅
短耳鴞覓食時多貼著地面飛行,其主食有八九成是鼠類,是控制鼠害的高手。圖 / 李文堯&林心雅

文/ 林心雅

十幾年前的某個夏天,我們因緣際會來到了阿拉斯加西邊的諾姆(Nome)小鎮,該鎮西側即白令海峽,緯度接近北極圈,是相當偏遠的一個地方。因極地氣候嚴苛,樹木生長不易,小鎮附近放眼望去盡是一片空曠苔原,間或綴著些許灌木。

眼圈塗了睫毛膏

我們租了一部小車,在小鎮附近的土石路慢慢地開,原本希望能看到一些較大的野生動物如麝香牛、馴鹿,或麋鹿之類的,但在荒野中尋覓繞找好幾天,卻連半個影子都沒有。

就在即將離去的前一天,意外發現了土石路邊的土堆草叢中,居然站著一隻小貓頭鷹!牠一動不動,棕褐色羽衣和周圍環境顏色相似,彷彿融為一體,若非牠的頭剛好轉動了一下,根本難以被人發現。

「咦,貓頭鷹通常會站在樹上或較高的地方,不是麼?這尊怎麼站在路邊呢?」繼而一想,八成因為此地沒有高樹吧?但貓頭鷹大多在晚上活動,我們這會兒卻在大白天碰見,確實出乎意表,是很令人驚奇的事。

那可愛的貓頭鷹,動也不動地活像一尊雕像,就站在咫尺之近的路邊,對我們行注目禮。幸好我們人躲在車裡,有車子當偽裝網,得以慢慢仔細觀察。此鷹最明顯的特徵,是牠大大的鮮黃色眼睛外有一圈黑環,像塗了睫毛膏似的,使黃色眼睛更加鮮明顯眼。牠圓扁像個淺盤的面龐,有個短而帶鈎的黑喙,身體羽毛與雙翼呈棕褐色,布滿深褐和皮黃色縱紋。胸腹部顏色較淡,且有明顯條紋。

牠就這麼凝神注視著我們。偶而轉一下頭望向他處,似乎注意到附近有獵物。約莫過了近半小時,牠仍定定站在原處。我們不想打擾牠日常作息,決定繼續緩緩前行,慢慢離開牠的視線。

不易看見的短耳

不料走沒多久,又碰到另一尊貓頭鷹,同樣是站在土石路邊,渾像個石座似的。其臉部樣貌和型體大小與前一隻雷同,但全身羽色稍淺,可能是亞成鳥。這次,我還看到了牠頭頂有一對耳羽簇,即類似於哺乳動物耳朵的叢毛。

趕緊翻閱手邊的鳥類圖鑑,原來此鳥正是久聞的「短耳鴞」,又稱「短耳貓頭鷹」,英文名稱 short-eared owl,學名Asio flammeus,屬鴞形目鴟鴞科。身長三十四至四十三公分,約莫烏鴉大小,體重從二○六至四七五公克不等。雖說鳥如其名,然因牠們頭頂那對簇絨「短耳」非常短,平常並不太容易被看到。我們見到此鳥時,牠正豎起那一對簇絨「短耳」,則表示牠正處於防禦狀態。

短耳鴞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一種貓頭鷹,牠們生活在植被低矮的大型開放區域,如平原、草地、沼澤、湖岸、沿海地帶,也棲息於丘陵、苔原、荒漠、沙丘、或農業區等各種生態環境中。除了澳洲和南極洲,在整個美洲、歐洲、非洲北部、大洋洲和亞洲大部分地區均能見其蹤跡。根據《台灣野鳥手繪圖鑑》所述,在台灣也看得到,是稀有冬候鳥。

控制鼠害的高手

短耳鴞在一歲就臻於性成熟,北半球的繁殖季節從三月到六月,通常是一夫一妻制。牠們在草原、苔原、或沼澤附近的地面草叢中築巢,鳥巢通常由枯草構成。每年生一至二窩,通常下四到七個白蛋,但當鼠類數量豐富時,有時可多達十幾個蛋。主要由母鳥負責孵蛋,因分布緯度範圍廣,孵化期從二十一至三十七天不等。

短耳鴞多在晨昏和晚上獵食,卻經常在大白天活動,因此也是白天最常見的貓頭鷹之一。更有趣的是,此鷹平日多棲息於地上或置身草叢中,很少棲於樹上(難怪我們看到此鷹都站在土石路邊的地上)。

這種貓頭鷹主要吃小型哺乳動物,尤其是老鼠和田鼠;牠們還吃鼴鼠、兔子、蝙蝠和黃鼠狼等,其他食物包括小鳥、蜥蜴、昆蟲,也吃果實和種子。根據動物學家對短耳鴞每天所吐出的食物殘團做的研究分析,食物中鼠類的比例超過89%,亦即高達八九成,中小型鳥類大約僅占7%。被譽稱為「控制鼠害的高手」,堪稱名符其實,是對農業、林業、牧業均有助益的鳥類。

棲地破碎致銳減

眼前這隻短耳鴞,可能年紀輕,比較沒耐心,沒多久就展翅飛了起來。我見牠飛行時不疾不徐,輕盈自如穿行於苔原綠草中,且多貼著地面滑翔飛行,可能這樣比較容易及時捕捉各種鼠類和鳥類吧。

二○一四年「鳥類狀況報告」指出,短耳鴞被列為數量陡降的鳥類。農業、畜牧、休閒遊憩、道路開發等,導致牠們喪失了賴以生存的棲息環境,似乎是造成數量減少的主要原因。短耳貓頭鷹需要一大片不間斷的開闊草原,因此對於棲息地的破碎化特別敏感。生態復育如各種保育計畫和濕地保護區的設立,在私人土地上為短耳鴞建造合適的棲息地,目前已取得了一些成功。

雖然分布廣泛,但我們在世界其它地方都沒見過此鳥,卻在那異常偏遠的極區角落意外邂逅,也算是奇妙的緣分。及至今日,那個站在路邊如石雕般、豎起短耳的可愛身影,依然清晰地烙印在心坎裡。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