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環保少女桑柏格日前在「聯合國氣候高峰會」上發表演講,譴責各國政治領導人,在對抗全球氣候危機的情勢上只有空話,實際行動嚴重不足;她情緒激動地指出,現今的大人非常不負責任,他們的不作為犧牲了下一代的快樂童年,也偷走了他們的夢想。
儘管包括美國總統川普和法國馬克宏等,都對桑柏格的指責不以為然,川普甚至在推特上出言諷刺;不過桑柏格的憤怒除了來自對環境議題的焦慮,也反映了典型的「世代正義」課題。這令人聯想到今年五月時,媒體披露,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說,他曾經跟總統蔡英文詳談過能源議題,希望政府要更積極努力降低人均碳排放量;而根據報導,李遠哲說,蔡英文竟然表示二○二五年以後的事,是下一代的事,她不管。這讓李覺得非常失望。
蔡英文事後回應這篇報導時,僅強調她已經很努力在進行能源轉型,但並未否認在他們的談話中曾提到那是下一代的事等不當用詞。
蔡英文身為國家最高決策者,是否確實已窮盡一切手段進行妥適的能源轉型,並降低台灣的碳排放量,其實數據會說話。但更令人憂心的是,如果蔡英文確實說過她不管二○二五年以後的事,那她就活生生是桑柏格所痛批的那種「不負責的大人!」
政治學者羅曼.柯茲納里奇(Roman Krznaric)在日前發表的〈現代民主的缺陷──短視近利漠視未來〉文章中提到,因為有選舉使得民主制度很容易陷入一種「短期利多的陷阱」,政客為了討好選民、讓選票極大化,往往傾向提出各種減稅、補助措施,而對長期問題視如未見或是不想面對;柯茲納里奇說,生態與環境等議題正是其一。
畢竟相關議題的負面效應可能要很久以後、甚至是下一代、下下一代……才會出現,而經濟學大師凱因斯曾說過一句名言:「長期以後我們都死了!」因此政客常常不在乎長期之後的事。
桑柏格提出大人剝奪了下一代幸福的觀點,顯露出民主制度的一個死角,那就是未來公民因為「當下」還沒有選票,沒有發言權,成了政客短視近利的最大受害者,很多政策根本不去考慮他們的利益;柯茲納里奇甚至用「殖民未來」來形容檯面上政治人物對待未來的態度,就像是早年殖民者對待殖民地原住民一般,任意掠奪他們的資產。
桑柏格的憤怒和呼籲,讓大人必須深思,如何在現今的民主制度中,強制放入考慮下一代權益的設計,除了下修投票年齡之外,選票因年齡或家庭型態做不同的加權,例如投票時,未成年子女可以加權若干,這使得年輕家長得以透過選票對政策擁有更大的影響力。而如何避免政黨或政治人物的介入操弄,是另外一個同樣值得關注的課題。
固然只要涉及公共政策,就免不了意識形態或是立場之爭,就像美國學者諾勒斯認為,桑柏格根本就是被左派利用了。
但重點是,人類社會實行了兩百多年的民主制度,因為「造福下一代」這樣的呼籲已愈來愈強烈,必須要進行一場「自我修復」,就像佛教談及我們應該要為後代子孫保存更好的生活空間,或是《聖經》常常強調「義人的後裔必然蒙福」,停止掠奪下一代應享有的資源、為未來的世代積福存利,將會成為下一波民主制度的思想主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