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羅高菲夫(1891-1593)的父親在烏克蘭管理大片莊園,母親是鋼琴家。自幼受母親熏陶與教誨,學習彈奏鋼琴之餘也從事音樂創作。他在五歲那年就譜寫了鋼琴曲,九歲創作第一部歌劇。一九○四年考入聖彼得堡音樂學院,先後學習作曲、鋼琴演奏及指揮。
他在學生時代已經孕育出許多優秀的作品:《降D大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G小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交響樂詩《夢》和《秋》、歌劇《馬達列拉》等,作品中時而運用尖銳的不和諧音,時而以旋律突然轉調,有著顯著的個人特色。在音樂學院畢業之前,他更以彈奏自己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而榮獲魯賓斯坦大獎。
一九一四年畢業後他到倫敦旅行,機緣巧合之下認識了佳績列夫,被委託創作兩部芭蕾舞劇:《阿拉與羅列》和《丑角的故事》。俄國十月革命之後,他在 一九一八年赴美國發展。在美國期間除了從事演奏活動,他也創作了其著名的歌劇《三橘之戀》以及《第三鋼琴協奏曲》。一九二三年普羅高菲夫決定回到歐洲,並且選擇定居法國。
然而長期離開祖國的飄泊生涯讓他感到迷惘和失落,終於在一九三六年回到蘇聯。回國後他的創作更豐富,包括歌劇《戰爭與和平》、舞劇《羅密歐與朱麗葉》、《灰姑娘》、交響樂童話《彼得與狼》、三部交響曲、五首鋼琴奏鳴曲等,作品之中蘊藏了民族特色,糅合傳統的古典音樂與富有個性的特質;同時不斷探索及創新,力求達到更高境界。
當普羅高菲夫從法國回到蘇聯定居時,應邀創作了《彼得與狼》,這部交響樂童話完成之後在首演當天,觀眾的反應不如預期般熱烈;可是翌年在美國舉行的首演卻獲得好評如潮,自此受到全世界的矚目。如今這部作品不但成為演奏廳的熱門曲目,也經常被應用為音樂教材,成為普羅高菲夫主要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