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 患者要告訴醫師的3件事

 |2019.09.06
3461觀看次
字級
圖說:心悸,俗稱「心慌」,是指人們對於心臟跳動的一種不適感。圖/unsplash

編輯張睿杰/綜合報導

你是否有時感覺,心跳像漏了一拍?或者突然一連串急促、不規律的心跳,像是半夜馬路上疾馳而過的摩托車……雖然可能只是一瞬間的難受,卻讓人惴惴不安。

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心臟不適,是否就是心悸;還有些人認為心悸就是心臟病,去醫院卻沒有查出任何問題。讓專家告訴你心悸到底是怎麼回事。

心悸是一種什麼感覺?

心悸,俗稱「心慌」,是指人們對於心臟跳動的一種不適感。

主觀上會有心跳沉重、心臟要跳出嗓子、心臟停跳、心臟亂跳、自覺心臟跳動等感覺。

如果有心悸症狀,患者就醫時要告訴醫生3件事:

1.心悸發生有沒有什麼誘發因素,比如運動、飲酒等。

2.心悸是持續存在還是偶爾幾下,多長時間恢復。

3.發作當時脈搏的情況,是增快還是減慢,整齊還是不整齊。

這3點對於判斷心悸原因非常重要。



圖說:心臟活動的頻率、節律或收縮強度的改變均會導致心悸。圖/unsplash

出現心悸,到底是什麼原因?

心臟活動的頻率、節律或收縮強度的改變均會導致心悸。

引起「心悸」的不只有心臟病,身體健康者心臟活動敏感性增加時,也會有這種感受。應先排除這兩種情況:

1.劇烈運動、勞累、情緒不好

健康人在劇烈運動、勞累、情緒不好及興奮等情況下可以出現,也可發生在飲酒、喝濃茶及咖啡之後。

因此發生心悸時,首先要找一找是否存在以上因素,當這些因素解除時心悸也會隨之消失。

2.其他器官疾病導致的心悸

心臟本身很正常,因為其他器官疾病導致的心悸。

常見的情況包括發燒、貧血、甲狀腺及腦血管疾病等。這時需要查找病根才能有效治療。



圖說:引起「心悸」的不只有心臟病,身體健康者心臟活動敏感性增加時,也會有這種感受。圖/unsplash

心臟病引發的心悸

這種情況比較複雜,最常見的是心律失常,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心律不整、心動過速、早搏(心律過早搏動、或稱期外收縮)等。

如果是已經確診為心律失常的患者,發生心悸一定要引起重視。患者可採取自測脈搏法,初步判斷心律失常的類型和嚴重性。

具體方法:保持心情平靜,手臂輕鬆放在桌面或腿上,將食指和中指壓在橈動脈處,力度適中,能感覺到脈搏搏動即可。

測量時間為30秒,然後將測得脈搏跳動次數乘以2,就是1分鐘脈搏跳動次數。



圖說:患者可採取自測脈搏法,手臂輕鬆放在桌面或腿上,將食指和中指壓在橈動脈處。圖/取自slidesplayer.com

一般,成年人正常脈搏為60~100次/分鐘;若超過100次/分鐘,則為心動過速,即心跳頻率過快;如果脈搏低於60次/分鐘,屬於心動過緩。

健康人或急性心梗、心肌炎等患者都可能出現心率加快。

心跳過慢可見於正常年輕人,尤其是運動員。但如果心率低於40次/分鐘,就要注意了。

如果自己摸脈搏感覺不連續,有長的間歇,且心跳如同坐電梯時突然下降的感覺,可能是早搏或房室傳導阻滯。

早搏若每分鐘超過5次,即使沒有心臟病的健康人也要引起高度注意,要儘早就醫。

重要提示

改善日常生活方式,能在疾病發病前「懸崖勒馬」。具體來說,應該做到:

規律運動:每週3~5次,每次20~60分鐘。

合理膳食:減鹽限鹽,戒菸限酒,多吃水果。

控制體重:體質指數(BMI=體重(kg)÷身高的平方(㎡))在18.5~23.9之間。

此外還要監測3高,定期體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