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補充水分,能避免熱浪危害。圖/資料照片
女性外出防晒措施往往準備較充足。圖/資料照片
【本報台北訊】夏日炎炎,衛福部統計今年截至前天共有一千四百三十三人次發生熱傷害。值得注意的是,男性高達一千零八十九人次、女性僅三百四十五人次,落差達兩倍以上。衛福部國健署表示,原因很多,部分可能源於男性傾向自認英勇、覺得自己不容易中暑生病。
不過,太陽不會挑人晒。國健署提醒,外出應準備五大裝備,包括寬邊帽、太陽眼鏡、透氣衣物、防晒乳與水瓶,避開上午十時至下午二時炎熱時段外出,並隨時關心中央氣象局高溫資訊預報,以降低熱浪危害。
市售防晒產品種類繁多,如何挑選才是正確之道?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科長曾伯昌說明,以防晒產品為例,其防晒功能依防護紫外線種類而有不同。防紫外線UVB的產品,其防晒效果以防晒係數(SPF)表示,數值通常介於十五至五十之間,愈高表示皮膚在陽光下愈不易晒紅,也有部分產品SPF超過五十者,則會以五十+或五十plus表示。
防紫外線UVA的產品,防晒效果依產品檢測方式不同,以★號或PA+號表示,當★號或+號愈多表示皮膚在陽光下愈不易晒黑,★★★★或PA++++則表示有最好的防晒效果。
曾伯昌表示,計畫進行戶外活動,宜在出門前三十分鐘使用防水、防晒係數SPF三十以上且防晒效果在兩三顆星以上的防晒乳,並每兩小時補充一次。
涼感衣、遮陽傘
也有防晒標準
防晒衣、涼感衣、遮陽傘也是民眾常用於防晒的選擇,但許多人可能不知道,它們的防晒效果是有國家標準的。曾伯昌表示,經濟部標準檢驗局「防日光紫外線織物性能評估」標準,防紫外線係數依防晒程度分為A、B、C三級,A級能阻擋較大量的紫外線輻射。市售防晒衣、遮陽傘等產品,如有宣稱防紫外線性能,應要符合上述標準。
涼感衣、冰涼巾方面,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有「織物瞬間涼感性能試驗法」標準,織物涼感性能指標q max為使用儀器模擬試驗織物接觸人體時單位面積的最大熱量流失值,數字愈高代表愈容易達到瞬間涼感的效果;部分商品以中華民國紡織業拓展會的「織物瞬間涼感驗證規範」中針織物q max≧零點一三單位、梭織物q max≧零點一七單位為標準作為涼感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