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滋味 重溫百年食涼文化 曹麗蕙 |2019.08.26 語音朗讀 2877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迪化二○七博物館」大面積開窗設計,相當明亮。 圖╱記者曹麗蕙日治時代百年冰桶。圖╱記者曹麗蕙 「迪化二O七博物館」前身為「廣和堂藥舖」,建築因地限制,發展出特殊圓弧形立面,具簡潔線條的現代主義特色。圖╱迪化二○七博物館提供 青草茶店的涼方,教大家從體內開始降溫。 圖╱記者曹麗蕙19種不同尺寸的傳統冰杓。圖╱記者曹麗蕙館內有蜜蜂採蜜、老山高麗蔘和葡萄等磨石子作品,展現富有時代感的台灣工藝之美。 圖╱記者曹麗蕙 古早冰箱、刨冰機與豆花攤。 圖╱記者曹麗蕙1940年代台灣賣冰車。 圖╱記者曹麗蕙館長華安綺。圖╱迪化二○七博物館提供 「迪化二○七博物館」今年盛夏變身為「二零七冰菓室」。 圖╱記者曹麗蕙 炎炎盛夏,高溫轟炸,不少民眾因酷熱難耐,大呼「離不開冷氣房」,冰品與冷飲更是暢銷熱賣,但你知道在沒有冷氣的時代,台灣先民有何消暑涼方?台灣又是何時開始吃冰呢? 「迪化二○七博物館」特別「清涼」變身為「二零七冰菓室」,推出「食涼—夏天的滋味」特展,邀大家一窺從1897年到今日,台灣跨越百年的食涼歷史,重溫古早味的涼夏。 日治時代 開啟吃冰風氣 館長華安綺表示,展覽特地從日治時代的《臺灣日日新報》中爬梳相關文史資料,民眾一踏進展場,就能從報導中得知原來台灣高溫不只發生在現代生活,自1897年有紀錄以來,新竹測候站就曾在1927年測到創下台灣第四高溫的39.4度。「也因為天氣的炎熱,人們易中暑,但喝生水對健康有害,因此當時『奉茶』行為被視為美德,還能登上報紙呢!」 此外,日治時代是台灣製冰產業的萌芽,第一台製冰機進口到大稻埕後,其他製冰廠陸續誕生,開啟台灣吃冰的風氣,華安綺分享「沒有製冰廠前,冰塊多是從香港和日本北海道海運來台」。除了吃冰,電扇也是日治時期的產物,「當時要用電扇得向電力公司申請,更是早年計算電費的方式之一,由電力公司統一裝設。」 賣冰車 勾起兒時回憶 在展覽中,不僅可以看到日治時代的「百年搖搖冰木桶」,「1940年代台灣賣冰車」更是吸引大眾目光。華安綺笑說,這台腳踏車有四個冰桶,內部都是玻璃膽,早年賣冰老闆和民眾還會玩電動轉盤或是手動轉盤遊戲,運氣好的贏家就能用大冰杓挖冰,運氣較差的人就只能得到小冰杓的冰品。 當時這種民間小樂趣,讓民眾玩得不亦樂乎,連不少來逛展的阿公、阿伯看到賣冰腳踏車,都勾起「孩提時的回憶」。 在「來喝涼茶及涼水」區,則能看到青草茶店體內降溫的退火涼方,並介紹台灣各地的獨特飲料─如高雄的阿婆水、台中的羅氏秋水茶、台北迪化街六一散、澎湖的風茹茶等。 另外展覽中還能看到盛行於1950年代卻已消失的台灣在地廠牌汽水,如双富、双喜、七星、七美、榮冠、仙露、仙桃、白梅、白菊、泉興、三和,懷舊感十足。 昔日冰菓室 最佳相親地點 「以前的冰店就像今日咖啡廳、交誼廳,許多長輩都是在冰店、冰菓室談戀愛、約會。」當華安綺介紹到2樓「台灣好冰」展區時,逛展的民眾頻頻點頭附和:「冰菓室當時還是最佳相親地點,常會看到媒人以及雙方家長帶子女相親的畫面」。 2樓展區還列出「迪化二○七博物館」統計的千份問卷中,台灣人最愛的冰品前五名:1.刨冰、2.雪花冰、3.枝仔冰、4.綿綿冰、5.吧噗冰,同時介紹冰品做法與差異,讓民眾既「吃」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台灣民眾最喜愛的配料則由芋圓踢下粉圓(珍珠)奪冠。前10名最愛配料分別為:1.芋圓、2.粉圓(珍珠)、3.糖漿、4.地瓜圓、5.愛玉、6.仙草凍、7.粉粿、8.綠豆、9.薏仁、10豆花。 此外,館方還貼心展出台灣50間古早味食涼老店,以及迪化街食涼地圖,讓民眾逛完展覽,就能前往品嚐屬於台灣夏天的涼快滋味。「食涼—夏天的滋味」展期自7月18日至12月15日止。 磨石子工藝之美 列為歷史建築 「迪化二○七博物館」前身為「廣和堂藥舖」,起建於1962年,建築外型具簡潔線條的現代主義特色,特殊圓弧形立面、大面積的開窗設計,搭配彩色瓷磚外牆,在鄰近多屬仿巴洛克風格外觀的街屋群裡,相當獨特。 博物館內數處均有技藝精湛的磨石子作品,包括「蜜蜂採蜜」、「老山高麗蔘」、「葡萄」等工法細緻,加上磨石子樓梯扶手曲線的優雅,顯出富有時代感的台灣工藝之美,並被台北市政府列為「歷史建築」。 「迪化二○七」創辦人陳國慈,來自香港,因感嘆小時候生活記憶的建築都快消失,覺得「老房子的保存很重要,能連結土地和記憶」,曾認養經營「台北故事館」12年的她,2016年承購廣和堂建築後,於2017年創辦「迪化二○七博物館」,創造老房子的新生命。 最難得的是,「迪化二○七」今年成為全國首例在《博物館法》通過後,以「個人名義」獲得「私立博物館」設立登記,同時也是台北市首座完成「私立博物館」設立登記的私有博物館,創下台北市文化資產活化與經營的重要里程碑。 館長華安綺說,創下雙重先例最重要的意義,是對經營老房子、日後想投入私人博物館的「個人」來說,有了可依循的典範,「相信可帶起台灣老房子成為博物館風潮,期待將來有更多小型社區型博物館出現。」 前一篇文章 收藏不私藏 成就玩具文化深度 下一篇文章 【好客藝術村】 保存客家文化 傳遞人文情感 熱門新聞 01【詩】蠟燭2025.09.1202佛光山供僧 緬懷師恩廣植福田2025.09.1403台灣永續行動獎 人間福報獲金、銅獎2025.09.1204火星生命跡象 最有力證據現蹤2025.09.1205氧2025.09.1206MLB太空人、水手、遊騎兵 搶進季後賽 2025.09.1207便利店變咖啡教室 失智嬤樂學展笑顏2025.09.1208歡慶文化日 南天寺共建和諧社區2025.09.1209綠色跑者 減碳跑步吃蔬食2025.09.1410旗山禪淨中心攜手鄰里 打造幸福旗山2025.09.12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桃園‧大溪 山環水繞景如畫 流連忘返碧波間新竹縣.關西鎮 地形貌似彩鳳飛 風景秀麗美里庄 作者其他文章傳藝中心挺兒童戲曲 將辦百場巡演北師美術館 探索航空飛行特展故宮萌主遠征捷克 秀魅力圈粉楊麗花戲曲傳奇 9月再現經典繪本作家鄭明進 獲金鼎獎特別貢獻獎故宮國寶首度東遊 玉鴨12月到蘭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