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客藝術村】 保存客家文化 傳遞人文情感 文╱人間社記者戴慶華、李美蘭、楊璽樺 |2019.09.09 語音朗讀 3499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吉安鄉鄉長游淑貞歡迎大家常來「好客藝術村」。圖╱人間社記者戴慶華客家花布鮮豔、亮麗的色彩,讓展場增添喜氣、富貴的氛圍。圖╱人間社記者楊璽樺 文化館門口的樑柱有日式鳥居的意象,在天花板的部分亦融入客家花布元素。圖╱人間社記者李美蘭 吉安山麓到河海的散步採集。圖╱人間社記者戴慶華「許水源與七腳川溪的25個故事」展覽作者合照。圖╱人間社記者戴慶華展場內的舊時代留聲機,引領民眾走回過往時光。圖╱人間社記者戴慶華作品:靜憶 默成。圖╱人間社記者戴慶華代表客家意象的擺飾,要吉安亮起來。圖╱人間社記者楊璽樺客家木作花布燈籠常設展,是佛光會花蓮區壽豐分會前會長林志遠的作品。圖╱人間社記者楊璽樺開村拓地紀念碑完整保存於大樟樹旁邊。圖╱人間社記者李美蘭3D立體照相區呈現客家人從水路渡海來花蓮的故事。圖╱人間社記者楊璽樺 文╱人間社記者戴慶華、李美蘭、楊璽樺 座落於花蓮縣吉安鄉慶豐村的「好客藝術村」在吉安鄉鄉長游淑貞的推動下,每個月與當地素人藝術家結合,延伸當地藝術美學,透過展演的型態,將藝術美學在地化,透過人文情感的傳遞,豐富好客藝術村的生活美學價值,讓當地民眾與遊客認識吉安鄉,藉此機緣培養素人藝術家,讓藝術與人文融入生活。 吉安舊名吉野,為日據時代日本官方最大的移民村。「好客藝術村」原址最早是日本政府為安撫來台移民而設立的神社,日人戰敗離台,神社便由國民政府接收,先前也有台灣西部客家族群受到日人鼓勵,東遷定居花蓮的吉安,後來愈聚愈多。吉安鄉公所有鑑於營舍日漸荒廢,於是積極活化,更曾多次向行政院客委會爭取經費補助,設置好客藝術村保存客家文化。 好客藝術村因為特有歷史演變,而有豐富的人文色彩,在新建的建築物仍保有日式建築的意象,又多了客家元素,例如文化館的正門梁柱有鳥居的形貌,還添加了客家花布做為天花板的裝飾。在文物保存方面,除了保留極為完好的鎮座紀念碑(立於明治45年,1912)與拓地開村紀念碑(立於昭和8年,1933)之外,也把國民政府接收後,幾乎被摧毀殆盡的3支柱子殘塊,保留下來,放在極為顯眼的地方,讓民眾在走動時,很容易看見,告訴大家不能遺忘歷史。 外圍有多排房舍,原本是軍方的營房,鄉公所刻意保留,重新整理後,變成教室或提供鄉民的活動場地,例如近期提供「客語研習班」的上課教室。 在平日或假日,總是有許多民眾至文化廣場做各類的休閒活動,此外,許多民眾會提供自家珍藏的早期生活用品,豐富常設展覽館的展出內容,藝術村內有兩棵需4人合抱的大樟樹,研判至少有百年樹齡。 藝術像植物 美學生活灌溉成長 本月的展覽主題「許水源與七腳川溪的25個故事」,由吉安鄉公所、東海岸文教基金會及水源生活畫室共同主辦。以吉安鄉母親河七腳川溪為主題,由老師許水源帶領孩子親手布置展覽空間,展現生活創作理念的熱誠。許水源說,藝術就像植物,透過美學生活灌溉持續成長,在心中「植行」最真實自然的生命風景。 本次展覽作品係透過生活創作,尋找人與吉安自然人文的關聯,以流淌在中央山脈下,回歸於蔚藍太平洋的七腳川溪為主題,記錄從山林到田野、從自然到人文的記憶呈現,感知對土地的深刻印象,創作自己與土地情感的故事畫面,「畫」作吉安好客藝術。 此次參展者年齡,從5歲至80歲的銀髮族群皆有,展覽的25幅畫作中,有17幅是孩子及青年的作品,包括對環境的重視、大自然的景物及開啟內心世界對於吉安的想像,結合自我創作發揮獨特藝文美感,除了期望透過畫展讓孩子體驗自然生活的美好外,更期望能幫助更多小孩從創作中找到自信與靈感,將生活美學注入心靈,豐富生命廣度與深度。 想像的創意傳遞不同世代思惟 游淑貞提到「藝文展覽不分年齡,不分性別」是好客藝術村的另一個在地靈魂。平時好客藝術村除了常態展,更透過動態展演方式來接地氣,相信這不只是屬於藝術家的生活展館,更充滿孩子無限想像的創意思惟,與不同世代間的情感傳遞。 花蓮吉安鄉客家人口約3萬2千人。在客家委員會的協助下,好客藝術村特別設立客家產業文物館,以展出客家文物農具、花布、燈籠、吉安鄉代表農作物及鄉歷史為主。 3D立體拍照區,簡述著客家人渡海來台移民史。洄瀾橋所在的吉安溪出海口,是當年客家人利用接駁船登陸的地點,當時移民的艱辛,要後人勿忘,建橋紀念這段歷史。花布的裝置藝術和運用,抬頭即看見花布浪花,一張張,鮮豔的、亮麗的有紅色、紫色、綠色、藍色,大朵的牡丹花、油桐花等,展場呈現喜氣富貴。透出燈光的花布鋪面的燈籠、服飾,別具時尚感;台灣近年舉辦的時裝周常見花布的運用,讓客家美學在國際上深獲好評。 館內一隅,可看見佛光會花蓮區壽豐分會前會長林志遠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作品,他曾經擔任「吉安客家木作花布燈籠」培訓班講師,融合傳統,將創意延伸至桌上型小品燈籠,以心靈點燈的工藝師角色,幫助每個人在做燈的過程,讓身心獲得療癒,有「仁醫工藝家」之稱。館內收藏他的作品,作為常設展。 前一篇文章 夏天滋味 重溫百年食涼文化 下一篇文章 心想像有多大 宇宙就有多大 熱門新聞 01【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2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3【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4【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5退休之後2025.05.0106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07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8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09比利時癌友 挑戰騎三輪車到上海2025.04.2910【創作花園】居家環境大作戰2025.04.30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桃園‧大溪 山環水繞景如畫 流連忘返碧波間新竹縣.關西鎮 地形貌似彩鳳飛 風景秀麗美里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