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客藝術村】 保存客家文化 傳遞人文情感

文╱人間社記者戴慶華、李美蘭、楊璽樺 |2019.09.09
3499觀看次
字級
吉安鄉鄉長游淑貞歡迎大家常來「好客藝術村」。圖╱人間社記者戴慶華
客家花布鮮豔、亮麗的色彩,讓展場增添喜氣、富貴的氛圍。圖╱人間社記者楊璽樺
文化館門口的樑柱有日式鳥居的意象,在天花板的部分亦融入客家花布元素。圖╱人間社記者李美蘭
吉安山麓到河海的散步採集。圖╱人間社記者戴慶華
「許水源與七腳川溪的25個故事」展覽作者合照。圖╱人間社記者戴慶華
展場內的舊時代留聲機,引領民眾走回過往時光。圖╱人間社記者戴慶華
作品:靜憶 默成。圖╱人間社記者戴慶華
代表客家意象的擺飾,要吉安亮起來。圖╱人間社記者楊璽樺
客家木作花布燈籠常設展,是佛光會花蓮區壽豐分會前會長林志遠的作品。圖╱人間社記者楊璽樺
開村拓地紀念碑完整保存於大樟樹旁邊。圖╱人間社記者李美蘭
3D立體照相區呈現客家人從水路渡海來花蓮的故事。圖╱人間社記者楊璽樺

文╱人間社記者戴慶華、李美蘭、楊璽樺

座落於花蓮縣吉安鄉慶豐村的「好客藝術村」在吉安鄉鄉長游淑貞的推動下,每個月與當地素人藝術家結合,延伸當地藝術美學,透過展演的型態,將藝術美學在地化,透過人文情感的傳遞,豐富好客藝術村的生活美學價值,讓當地民眾與遊客認識吉安鄉,藉此機緣培養素人藝術家,讓藝術與人文融入生活。

吉安舊名吉野,為日據時代日本官方最大的移民村。「好客藝術村」原址最早是日本政府為安撫來台移民而設立的神社,日人戰敗離台,神社便由國民政府接收,先前也有台灣西部客家族群受到日人鼓勵,東遷定居花蓮的吉安,後來愈聚愈多。吉安鄉公所有鑑於營舍日漸荒廢,於是積極活化,更曾多次向行政院客委會爭取經費補助,設置好客藝術村保存客家文化。

好客藝術村因為特有歷史演變,而有豐富的人文色彩,在新建的建築物仍保有日式建築的意象,又多了客家元素,例如文化館的正門梁柱有鳥居的形貌,還添加了客家花布做為天花板的裝飾。在文物保存方面,除了保留極為完好的鎮座紀念碑(立於明治45年,1912)與拓地開村紀念碑(立於昭和8年,1933)之外,也把國民政府接收後,幾乎被摧毀殆盡的3支柱子殘塊,保留下來,放在極為顯眼的地方,讓民眾在走動時,很容易看見,告訴大家不能遺忘歷史。

外圍有多排房舍,原本是軍方的營房,鄉公所刻意保留,重新整理後,變成教室或提供鄉民的活動場地,例如近期提供「客語研習班」的上課教室。

在平日或假日,總是有許多民眾至文化廣場做各類的休閒活動,此外,許多民眾會提供自家珍藏的早期生活用品,豐富常設展覽館的展出內容,藝術村內有兩棵需4人合抱的大樟樹,研判至少有百年樹齡。

藝術像植物 美學生活灌溉成長

本月的展覽主題「許水源與七腳川溪的25個故事」,由吉安鄉公所、東海岸文教基金會及水源生活畫室共同主辦。以吉安鄉母親河七腳川溪為主題,由老師許水源帶領孩子親手布置展覽空間,展現生活創作理念的熱誠。許水源說,藝術就像植物,透過美學生活灌溉持續成長,在心中「植行」最真實自然的生命風景。

本次展覽作品係透過生活創作,尋找人與吉安自然人文的關聯,以流淌在中央山脈下,回歸於蔚藍太平洋的七腳川溪為主題,記錄從山林到田野、從自然到人文的記憶呈現,感知對土地的深刻印象,創作自己與土地情感的故事畫面,「畫」作吉安好客藝術。

此次參展者年齡,從5歲至80歲的銀髮族群皆有,展覽的25幅畫作中,有17幅是孩子及青年的作品,包括對環境的重視、大自然的景物及開啟內心世界對於吉安的想像,結合自我創作發揮獨特藝文美感,除了期望透過畫展讓孩子體驗自然生活的美好外,更期望能幫助更多小孩從創作中找到自信與靈感,將生活美學注入心靈,豐富生命廣度與深度。

想像的創意傳遞不同世代思惟

游淑貞提到「藝文展覽不分年齡,不分性別」是好客藝術村的另一個在地靈魂。平時好客藝術村除了常態展,更透過動態展演方式來接地氣,相信這不只是屬於藝術家的生活展館,更充滿孩子無限想像的創意思惟,與不同世代間的情感傳遞。

花蓮吉安鄉客家人口約3萬2千人。在客家委員會的協助下,好客藝術村特別設立客家產業文物館,以展出客家文物農具、花布、燈籠、吉安鄉代表農作物及鄉歷史為主。

3D立體拍照區,簡述著客家人渡海來台移民史。洄瀾橋所在的吉安溪出海口,是當年客家人利用接駁船登陸的地點,當時移民的艱辛,要後人勿忘,建橋紀念這段歷史。花布的裝置藝術和運用,抬頭即看見花布浪花,一張張,鮮豔的、亮麗的有紅色、紫色、綠色、藍色,大朵的牡丹花、油桐花等,展場呈現喜氣富貴。透出燈光的花布鋪面的燈籠、服飾,別具時尚感;台灣近年舉辦的時裝周常見花布的運用,讓客家美學在國際上深獲好評。

館內一隅,可看見佛光會花蓮區壽豐分會前會長林志遠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作品,他曾經擔任「吉安客家木作花布燈籠」培訓班講師,融合傳統,將創意延伸至桌上型小品燈籠,以心靈點燈的工藝師角色,幫助每個人在做燈的過程,讓身心獲得療癒,有「仁醫工藝家」之稱。館內收藏他的作品,作為常設展。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