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因應自動駕駛時代來臨,汽車產業正重新發明輪胎來做好準備。公司歷史可追溯到福特建造T型車時的日本住友橡膠,正開發一種可監控氣壓與溫度,並能自行應對路況變化的「智慧輪胎」。圖/美聯社
編譯/車悅心
為因應自動駕駛時代來臨,汽車產業正重新發明輪胎來做好準備。公司歷史可追溯到福特建造T型車時的日本住友橡膠,正開發一種可監控氣壓與溫度,並能自行應對路況變化的「智慧輪胎」。
然而,改變的不是只有輪胎。小糸製作所、艾杰旭與李爾公司也在汽車的頭燈、玻璃與座椅安裝半導體和感測器,使它們變得跟自駕車一樣聰明。
字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自駕研發業者Waymo、英特爾的Mobileye以及百度,目前掌控自駕的核心技術,但各供應商仍希望能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國際清算銀行(BIS)預估,先進駕駛輔助系統與自駕系統的零組件,10年內將成為產值570億美元的市場,而汽車產業早期成立的老牌公司則須適應產業變化,不然會面臨倒閉風險。
東京勤業眾信管理顧問公司執行董事周磊說:「自動駕駛是車廠面臨的挑戰,但對傳統零組件製造商則是更艱鉅的挑戰。他們必須努力成為汽車的『五感』,才不會靠邊站。」
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編纂的資料,自2010年以來,汽車製造業者在自駕與移動上公開的投資金額超過140億美元,其中豐田以大約30億美元拿下榜首位置。
高度自動駕駛商業車隊的部署,預計至少要到2022年才會開始,但這些汽車日益複雜的設計,將令頭燈或鏡子等一些普通零組件及相關供應商變得多餘。
面對這項迫在眉睫的威脅,小糸這家百年老店以重新發明頭燈做出回應,總部設在東京的該公司還打算在2025年前推出的燈具上,添加感測器與人工智慧晶片。這些燈具位於車身四周,能處理訊息並做出反應,例如照亮光線欠佳的交叉路口、向行人發出可安全通過的訊號及透過閃爍特定顏色的方式,向周圍駕駛發出警報。
總部也在東京的艾杰旭則正在重新改造汽車玻璃,使其成為汽車通訊系統的一部分。成立於1907年、原名為旭硝子的該公司,正設計用於5G無線連結的內建天線窗戶,讓汽車能傳送並接收其他車輛和基礎設施的訊號,包含豐田、特斯拉及Sony都是艾杰旭的客戶。
這些創新不僅出現在日本,美國的李爾公司也正為其生產的汽車座椅,配備生物辨識感測器,能偵測駕駛和乘客的壓力與心率變化,必要時能將數據傳給醫生和家人,其他功能則包括讓使用者創造個人「微氣候」與消除噪音功能的頭枕。
至於當前最重大的挑戰是,讓汽車製造商相信更聰明、更昂貴的零組件會帶來經濟效益。
印度班加羅爾的獨立汽車分析師拉索爾說,並非所有零組件製造商都須徹底轉型才能跟上自駕車和電動車的步伐,「汽車就是汽車,輪胎形狀不會改變。我能想像一些公司須重新發明一切,尤其是那些使用引擎與變速箱技術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