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說新語】 採菊東籬發食興

文/朱振藩 |2019.08.12
1385觀看次
字級

文/朱振藩

當我年輕時,喜讀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文中的「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尤對我的脾性,通篇可以成誦。此外,〈飲酒〉詩第五首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恬淡適意,令人神往。我比較好奇的是,他老人家採下來的菊花,是直接食用?還是用來釀酒?畢竟,「性嗜酒」的他,怎會放過此一尤物?

中國人吃菊花,歷史相當悠久,始見屈原〈離騷〉,云:「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他在〈九章〉亦寫道:「播江離與滋菊兮,願春日以為糗(註)芳。」此句的意思為:播江離,蒔香菊,採之為糧,以供春日之食。

到了三國之魏時,鍾會有賦,稱菊有五美,云:「黃花高懸准天極也,純黃不雜后土色也,早植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吐穎象勁直也,流中輕體神仙食也。」而這等「神仙食」,當然是食用菊,也就是陶宏景在《抱朴子》所稱的「真菊」;劉蒙則在《菊譜》中,謂其為「甘菊,一名家菊,人家種以供蔬茹……葉淡綠柔瑩」;其具體狀貌,《三才圖會》進一步指出,乃「莖紫氣香味甘,花深黃,單葉,蒂有粥膜衣者為真。」又,有一種紫菊,亦能供食用。

吃菊花的好處不少,像中國第一部藥書《神農本草經》中,便將甘菊花列入上品,說它「主諸風,頭眩腫痛……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它因而博得「長生藥」之說。至於其效驗,葛洪《神仙傳》記載著:「康風子服甘菊花、桐實,後得仙。」;王嘉的《拾遺記》則曰:「背明國有紫菊,謂之曰精,一莖一蔓,延及數畝。味甘,食者至死不饑渴。」簡直太神奇了。

關於如何吃菊花,古人主要是生吃或製餅,亦能製作羹、飯,當然也可釀酒、點茶。生食之法,首見屈原〈離騷〉。在晉人傅玄之賦中,稱之為「揉以玉英,納以朱唇」,《菊譜》謂「咀嚼香味俱勝」,故明人謝肇淛的《五雜爼》才說:「古今餐菊者多生咀之」傅宏極為推崇:「服之者長壽,食之者通神。」

菊花製成糕餅,出自屈原〈九章〉。《三才圖會》稱:「取花作糕……佳。」清人朱彝尊《食憲鴻祕》的「菊餅」項下,云:「黃甘菊去蒂,搗,去汁,白糖和勻,印餅。」而同時期的《調鼎集》,其「菊花餅」做法雷同,稱:「菊取花瓣搗爛,擠乾,洋糖拌勻,再搗印餅。」另,《仙經》亦有記載:「或用淨花,拌糖霜搗成膏餅食。」從其內容觀之,以上均為甜餡,適合佐飲菊花茶。

在製羹方面,司馬光有〈晚食菊羹〉詩,未詳其做法。不過,林洪《山家清供》所記的「金飯」,倒是寫得一清二楚,云:「採紫莖黃色正菊英,以甘草湯和鹽少許焯過。候飯少熟,投之同煮。」至於其妙用,則是「久食,可以明目延年」。諸君如有興趣,可以依法製做。

就我個人而言,最想一嘗為快的,乃《調鼎集》所載的「藏菊」,其做法為:「鮮冬瓜切去蓋,藏菊朵於瓤內,仍蓋好,放稻草中煨之。」看起來挺費工,風味應臻絕妙。

註:糗,是用米粉和麥粉混合而製成的乾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