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高雄訊】暑假是學生運動旺季,一位熱愛打籃球的高二男學生,日前和同學相約打球,一陣激烈交鋒後,男學生雖搶下籃板球,卻不小心摔倒在地,腳踝當下無法使力、也站不起來,跛著腳被同學扶到場邊休息,就醫時仍痛得哇哇叫。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物理治療師徐佩萱提醒,每年暑假學生運動傷害案例暴增兩、三成,提醒運動前要做好暖身、運動後緩和,避免樂極生悲。
在治療上,徐佩萱指出,目前物理治療是以消炎止痛和促進癒合為主,包括電療、熱療、光療及超音波等方式,但效果有限。治療新趨勢會建議使用體外震波,適用各式疼痛症候群、肌筋膜炎、肌腱炎或因衝撞或跌倒造成的骨骼損傷,患者治療後只須短暫冰敷,便可恢復日常生活。
徐佩萱提醒,當運動中出現疼痛或無力時,就是身體發出運動傷害的警訊,尤其感覺紅、腫、熱、痛及無力,應盡速停止,並及早就醫診斷與治療。
徐佩萱示範兩招暖身及緩和運動,可以放鬆肌肉,減少抽筋發生。
第一招「手部肌群運動」,一手勾住要伸展的手到對側,將手臂往身體拉近,持十五至二十秒,一回做三次。第二招「股四頭肌牽拉運動」,單腳站立,與牽拉腳對側的手扶固定物以保持平衡,牽拉的腳膝蓋彎曲,並由同側的手拉住臀部,以牽拉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每次維持十五至二十秒,一回合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