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間 共存共榮 經濟與環保的平衡點

文╱蔡祐吉(資深媒體人) |2019.08.01
2178觀看次
字級

文╱蔡祐吉(資深媒體人)

向來低調的傳產水泥業,最近動作頻頻。

台灣水泥公司董事長張安平,為了台泥和平廠協助花蓮地區燒垃圾,引發附近社區居民反對的狀況,多次親自前往當地與民眾溝通;不但在雨中耐心跟民眾解釋循環經濟的理念,也舉辦美食嘉年華的豐收季活動,請來米其林三星主廚辦桌,張安平還掌廚烘烤熱狗,營造親民形象,希望社區「支持和平」。

無獨有偶,從台泥和平廠再往南走,位於秀林鄉與新城鄉的亞洲水泥公司,也忙著跟新城山礦場周遭的部落原住民溝通,除了主動敦親睦鄰,協助村民修繕房屋、設置課輔班輔導孩童,也在部落中心點設置服務中心,常駐員工服務社區、舉辦聯誼活動,並主動提供各項礦場安全的即時監控數據,務求讓村民安心,確保居住安全,讓水泥廠跟部落「共存共榮」。

這些親善動作,過去很少出現;在經濟發展優先的年代,水泥廠響應政府政策,配合國家發展需求,專注採礦與生產,提供重要的建設必需品;但時代不同了,在環保意識與社區意識崛起後,工廠除了生產,更需要注意環境的保護與周遭社區的溝通。

在發展面上,採掘行為雖是必要之惡,但關鍵是在開採後,是否能同等重視復育與植生綠化工作,減少對環境的破壞,與環境和平共生;甚至進一步有「破」有「立」,同步發展循環經濟,協助減少汙染環境的源頭。

台泥致力協助處理花蓮地區的廢棄物,就是這樣的典型。

至於在人文面,過去開發商依法開發,對於「人情」部分的溝通確實有進步空間,加上近年來弱勢族群的權益備受重視,工廠在開發的同時,也必須取得周遭社區的支持,才能順利運作。亞泥投下人力物力支持部落,最近換來七成以上族人連署支持「共存共榮」,也證明這一步是必須要走的路。

「經濟發展應否重於環境保護」一直是辯論場上的長青主題,在現實生活中,也一直是許多地方與產業拉鋸的關卡,辯論有輸贏,某一方會占上風,但在真實環境中,我們應該追求的,就算不能「雙贏」,至少也應該要「平衡」。

水泥窯的超高溫,可以完全燃燒,不留下毒物的特性,非常適合處理廢棄物,這也是國際的趨勢;雖然多數人不會希望自家附近有垃圾處理場,但人人天天都在製造垃圾,如果不願借助適合的處理方式,最後的苦果還是必須由人類自己面對。

另一方面,水泥是人類的重要必需品,造橋鋪路蓋房子都不能沒有水泥;如果我們不願選擇適度開採、生產製造,唯一的辦法就是用進口的方式受制於供給方,從國家安全的角度來說,這樣做非常危險。

我們樂見大老闆放下身段,跟社區民眾一起唱歌跳舞,樂見大企業將更多資源投注在偏鄉;因為唯有經濟發展、環境保護跟社區民眾取得平衡,才是國家之福。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