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政府公園處曾憂心,怕白茅看來像野草。圖╱資料照片
阿勃勒開得燦爛,黃澄澄一片,卻非台灣原生種。
圖╱資料照片
【本報台北訊】阿勃勒黃花開得燦爛,小葉欖仁樹細密葉海美麗,但這些常見的植物,卻都非台灣原生種。景觀設計人士表示,台灣公共工程相關手冊所列植物種類有限,設計師若想用手冊沒列的原生種,審查時擔心被說圖利特定苗圃或有維護管理問題,往往被否決,等於「國家公共工程親手判台灣原生種死刑」。
曾在英國工作多年的景觀建築師吳書原說,先進國家現在公共植栽都重視原生種,台灣植物加上外來種共萬種,但內政部營建署的「建築基地綠化設計技術規範」僅列三百九十七種,財團法人台灣營建研究院的「國家公共工程植栽手冊」也只列一千多種,同由營建研究院出的「營建物價」更僅列九十八種,綠建築手冊、台北市新建建築物綠化實施規則等,列的植栽也很有限,原生種更少。
營建署:
未列入並非排除
對此,營建署表示,營建署建築基地綠化設計技術規範,是將業界最常用的景觀植物列出來,因此只列三百九十七種,但未列入並非排除。營建署已研擬修正規範,新規範會刪除舊表三百九十七種,改依內政部建築研究所「運用於建築設計之台灣原生植物圖鑑」,及農委會出版的台灣野生植物資料庫為準。
吳書原表示,不少單位審查景觀設計時會依這些手冊,沒列在上面的植物,會被問為何要用「沒看過的植物」。像他設計台北市交八公園(三井廣場)時,想用台灣原生種或本土培育品種狼尾草、金絲草、白茅等,台北市政府公園處一度很憂心,怕這些植栽看來像野草、遭質疑,他力爭後才被接受。
吳書原說,官方當然有壓力,因為民眾習慣看花團錦簇的植栽,認為觀草類像雜草。吳書原指出,台灣營建研究院的專業並非景觀,為何公共工程委員會委託該院列公共植栽,建議加入景觀界、植物專家意見。
中華民國景觀學會理事李嘉智說,台灣公共植栽多為外來種,有其市場因素。像阿勃勒、黃花風鈴木,因為花美麗,很多人喜歡用;小葉欖仁的葉形在陽光照耀下的光影效果,與建築語彙很搭,也是許多建築師愛樹。但若只重視視覺,台灣生態會出不來;目前各項法規、手冊所列的公共植栽,確實會造成景觀設計界只用表列植物。
採用原生種
城市有氣質
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執行長李家維長年保育台灣原生種,他說,現在各國都推行用原生種當植栽,台灣雖不用排斥外來種,但自己的本地原生種會「讓城市顯得有氣質」。
李家維說,講到英國花園會聯想到五彩繽紛,但那些植物是帝國殖民時代派艦隊到處採集而來,多非原生種。現在英國想法已改變,到英國花園會看到一片雜草,因為植物學家說英國原野本來就是這樣。
「時代不同了。」李家維說,台灣很多樹種瀕臨滅絕,希望民眾不要再堅持走在路上,一定要看到整齊的樹海,或一定要看櫻花、波斯菊、鬱金香花海,這都是「過時的審美觀」,希望民眾也可欣賞雜草叢生的美、換個方式享受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