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情古今--絲綢頂峰時期─唐代

韋黎明、李小瓊 |2005.10.28
376觀看次
字級

西元六一八~九○七年的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的又一個盛世。它生產發展,交通發達,商業繁榮,絲綢業因此掀起了一個高潮,有不少資料可以說明唐代是中國絲綢史上的一個頂峰時期。

高潮的標誌首先是絲綢的產量。唐代的杜佑在《通典》中記載了天寶年間(七四二~七五五年)絲綢的年收入量達七四○餘萬匹,其中還不包括錦、絹和額外上貢的絲織品。由此我們可以推算出唐代絲綢成為歷史頂峰的各種標誌性的資料。

七四○餘萬匹是中國歷史上最高的政府年收入絲綢量記載。漢武帝元封元年(前一一○年)通過徵繳獲得帛五百萬匹,是唐代以前的唯一紀錄;唐以後北宋在各地強徵絹帛,竭盡全力徵收絲織品,最高達到年租稅收入中絲織品約三百四十一萬匹,若再加上上貢等額外收入,歲收總收入為絲織品約六百八十三餘萬匹,總數不如唐代。元代的年最高紀錄,共徵絹四十萬匹,無法與唐相比,明代所徵絲綢更少,最高徵絹僅二十八萬餘匹。

黃河流域是中國絲綢生產的傳統地區、早在漢代就已聞名,到唐代,這些地區的絲綢生產仍然非常興盛,在全國範圍處於領先地位。

到了唐代中期,江南地區的絲綢業迅速地崛起。這時,南方適宜蠶桑的優厚條件得到了開發;另一方面,大量北方技術人才南下,為東南地區帶來了生產力,這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西元八世紀六十年代浙江東部的一位地方官員,為發展浙東地區的絲綢業進行的努力。他為了發展絲織品,竟讓其下屬去北方娶回織婦,以改進本地的絲織技術。

唐代後期,浙江東南的絲綢品種有了很大的增加。即使是唐的邊遠地區,絲綢生產也有了很大進步。唐朝遠嫁吐蕃的文成公主派人攜帶蠶種,以及會釀酒、造紙墨的工匠進入西藏,在當地傳播了包括絲綢製造在內的多種中原文明。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