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採菊
日前,收到來自某社福機構的一封信,一位小妹妹歪歪斜斜的字跡寫著:「謝謝叔叔阿姨給我們吃好吃的早餐,讓我不會『鵝』肚子。」她把「餓」寫成「鵝」,讓我看了忍俊不禁,開心了好久。
我是一個必須量入為出的上班族,和富裕沾不上邊,但在成長過程中,深富愛心的媽媽總是教我「施比受更有福」。因此,在她的言傳身教下,長期小額捐款已成為我的日常。而且,行善不一定非要捐錢不可,更多時候是一些順手而為的小事。
比如,看到地上有石頭等障礙物,我會將它移到路邊;下雨天看到公共場所地面溼滑,我會用紙巾擦拭或請服務人員幫忙,以免有人不慎跌倒;搭乘電梯,一定禮讓老弱婦孺與輪椅族,並隨手按住開關方便別人進出。只要看到對方臉上露出笑容,便由衷地感到歡喜。
曾看過一篇報導,更讓我深受激勵。神經科學家研究發現,當我們在幫助別人時,大腦會產生激乳素,帶動多巴胺及腦內啡的分泌。多巴胺是一種正向的神經傳導物質,腦內啡則是大腦自己產生的嗎啡,兩者都會使我們感到快樂。
多年來,我身體力行地體會到「為善最樂」這句話的真意,行善所獲得的,的的確確是大於付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