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森永
猶記得擔任教官時期,暑寒假只要有空,都會帶著兒子參與偏鄉服務營隊,到桃園復興區的小學進行紙雕教學活動。那裡多為出身貧困或隔代教養的孩子,但慶幸的是,他們仍保有一顆善良的心。
那時一到學校,碰到的多是一個個有著黑黝黝皮膚與閃亮亮大眼的原住民孩子。他們個性爽朗,一來就團團圍繞著我們,嘰嘰喳喳聊著自己的家常小事,懷著喜悅的心情進行活動。心得分享時,用心創作的作品上頭寫著童趣的字跡,搭配上可愛的配圖與一抹迷人的彎弧,看了好療癒。
記得某次活動結束後,孩子流露出渴望的眼神,拉著我的手問:「老師,你會再回來找我們嗎?」那句話帶給我很大的震撼,我不知道自己在他們心裡有多重要,卻可以感受到一種深切的期盼。當下,我答應了那群孩子,「我一定會再回來。」一個簡單的約定,卻影響了我一輩子。
活動結束返家後,腦海不斷浮現偏鄉的孩子如何激發出自己的潛能,完全沉浸在創作樂趣中的模樣,同時,也進一步去思考文化之間的差異,應如何接受多元面向,並且懂得尊重並體貼他人。兒子更不時與我們分享他的心得,我自然也樂於當個好聽眾。
從抵達學校至上車離開前,我們帶著雀躍的心情走在熾熱的柏油路上,一步一步將汗水化為熱情,其中的辛苦,都在看到孩子們無邪的笑容後煙消雲散,尤其是瞧見兒子與偏鄉的孩子從陌生到熱情擁抱,更是令人感動!對我及兒子來說,這分感動絕不只是曇花一現,而是一分持續的喜悅,更是一分無價的禮物。
暑假到來前,我問孩子:「今年何時到偏鄉服務呢?」才知道,原來他早已悄悄與那裡的孩子約好,今年暑假再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