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宗懋(文史工作者)
衣索比亞是一個高原的國度,三十年前非常貧窮,所以也才會爆發震驚全世界的饑荒,阿迪斯阿貝巴雖是國家的首都,有一條主要的大道,幾棟外國觀光客住宿的酒店大樓,但整體感覺很荒涼,零星的行人露著無神的目光。
一九八五年我在衣索比亞時,執政者是軍事強人門格斯圖,打的是社會主義革命旗號,實際上卻只是表面上的幌子,以爭取中國大陸與蘇聯的援助。我們走在阿迪斯阿貝巴的街上時,可以看到路邊豎起門格斯圖的彩色畫像,以及模仿共產主義戰士團結的宣傳畫。乍看之下,會以為自己置身於共產國家,實際上那只是做樣子而已。
我找到國際救援組織單位,申請協助採訪飢荒難民營,後來搭乘他們的車子,開幾小時的路,抵達離首都最近的難民營。這就是美國歌手共歌《四海一家》的原發地,這時,國際救援已經投入了幾個月,但營區裡仍然四處可見骨瘦如柴的幼兒,凹陷的雙眼,呆滯的眼神,最後一絲氣息,的確令人鼻酸。
或許外界的人會好奇,只要救援一到,問題不是應該就解決了嗎?飢餓的兒童一旦有食物,不就不再餓了嗎?其實近身觀察會立刻理解,即使有救援物資,解決飢荒也不是一兩個月內的事。首先,人體如果不進任何食物,大約兩周左右就會餓死,如果是兒童會更快,而且死亡之前會併發各種疾病。
當飢荒發生一段時間後,不僅有人餓死,也會有許多瀕臨死亡的成人和幼童。除了運來大量的食物,還要設置大量的難民營區,有運輸工具、衛生設備、醫療器材、藥品、醫生、護士以及大量做雜物的工作人員,這是一個完整的體系。
即使聯合國插手,也需要至少半年的時間,才能夠準備好充分的財政資源,並將所有的食物、器材和工作人員安置在災區,以進行完整配套的救援工作。簡單說,一個飢餓病弱的幼童,提供食物只是起碼的,他還需要治療,需要醫生、護士協助細心的調養,才能夠逐步的恢復健康。
試想,如果是幾萬的飢民,會需要多大的工作量才能夠解決問題。當然,當飢餓的成年人恢復健康後,就可以去照顧飢餓的幼童,一旦救援體系充分建立後,解決的速度會自然加快。
我在衣索比亞難民區仍看到許多飢餓的幼兒,包括躺在床上鼻子插著管子的嬰兒,不過根據後來的紀錄,大約半年間,下過雨,農民開始收成,飢荒問題也就基本解決了。
世界上有許多國家發生飢荒,但衣索比亞的飢荒受到西方媒體的廣泛報導,在過去半世紀可能受到最多的關注。我也到了現場,目睹了真實的情況。
其實,衣索比亞是文化歷史非常豐富,它是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各種文明交會的地方。尤其西方人知道衣索比亞這個國家,是因為舊約聖經提到所羅門王曾經會見了衣索比亞示巴女王。衣索比亞歷史還記載了女王後來產下所羅門王的兒子,後者成年後還回到耶路撒冷拜見父王,今天的以色列國還曾經從耶路撒冷找回遺落的猶太部落。
離開衣索比亞前,我曾經南下到尼羅河的源流城市,站在山坡上眺望這條著名的長河,如銀帶般向天邊蜿蜒而去,留下難以忘懷的美景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