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堂鐘聲】宜居星球還宜居嗎?

文/黃羿瓅 |2019.07.08
1816觀看次
字級

文/黃羿瓅

合宜的空氣組成與美好的大自然,真堪稱地球的寶藏,使動、植物得以生存,地球也因此有別於其他星球,成為太陽系目前為止唯一的「宜居星球」。

地球表面百分之七十被海洋所覆蓋,也是它獨有的特色,所以能孕育生命;其他則為各種形態的陸地,歷經幾十億年不斷的演進,來到現在的生態環境。然而自工業化、城市化以來,人類大規模製造能源汙染,加以對大自然予取予求,是以造成全球暖化,保護地球的大氣層破裂了,海洋生物受害且漸次滅絕,陸地環境也每況愈下。宜居星球還宜居嗎?於是,「生態環境保護」成為了廿一世紀最迫切需要面對及解決的課題。

一百多年前,西方某些敏銳的哲學、文學家,已看到工業文明為大自然帶來的傷害,頻頻呼籲人類應該反思,從而衍生了生物與其環境功能關係及規律的「生態學」。但此類思想,早在幾千年前的東方──上古時代夏禹治國時便萌芽了。大禹頒布:「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夏三月,川澤不入綱罟,以成魚鱉之長。」春行山禁、夏行休漁,本意雖是為了物產,但已經類似現代的環保立法了。

古人想吃魚得自己釣,想吃肉得自己獵,春秋時代孔子也是。但他的做法是「釣而不綱,弋不射宿。」也即只用釣鉤釣魚,不用大繩連網攔水、一網打盡的方式;而打獵時只射飛鳥,不射已歸巢棲息的鳥。這是他看待世界的仁愛之心,痛惡竭澤而漁、趕盡殺絕的殘暴行徑。曾子也引用他的話:「斷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孔子認為天地是人類的衣食父母,故反對濫獵濫伐、大肆破壞生態的行為。

而孟子在梁惠王提問時,說:「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只要政府不妨礙農作時程,便有吃不完的穀物;禁止用細網在水泊中打魚,便有吃不完的水產;限制柴刀入林的季節,便有用不完的木材了。細想,儒家「取物順時且不盡物」的生態保護主張,以現在來看,其實是對大自然取用有節制的生態永續之見。西漢《淮南子》一書中也記載了「草木未落,斧不入山林」的觀念,意即森林正處於休養生長季節時,勿強行砍伐林木。

這樣反對破壞性開發生物資源的生態學觀點,在其後也不乏論述。總之,必須根據動、植物依季節變化而生長的規律,有限的利用自然資源,才是大自然的取用之道。

另外,遠在工業革命之前的古代中國,有沒有空氣汙染呢?從《漢書》記載「大風從西北起,雲氣赤黃,四塞天下,終日夜下著地者黃土塵也。」《元史》:「霧鎖大都,多日不見日光,都門隱於風霾間。」到《清史稿》:「霧鎖霾封,難見真容。」可知以沙塵暴為主的霧霾空氣汙染也困擾古人很久了,且多半被認為是上天的懲戒或警示,皇帝會祭天或頒布大赦等措施,用以安民與鞏固地位。相較於此,現今的工業汙染造成全球暖化、空氣品質惡劣,空氣甚至能帶著毒素(PM2.5)侵入身體,對於人類、生物及大自然等,都具有毀滅性的後果。

是以,能源政策要務實,對大自然的取用要節制,並加快環境生態的保護行動,那麼「宜居星球」方能永遠宜居。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