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蓀林場的兩套蓑衣,掛在展示廳上,繼續細數歲月的風華。圖/宋隆輝
文/宋隆輝
幾年前,前往惠蓀林場參觀,順便到咖啡園展示服務中心休憩;大家忙著品嘗濃郁芬芳的土產自製咖啡,我則四處瀏覽參觀,無意中發現讓人懷念的兩套蓑衣,掛在展示廳上,繼續細數歲月的風華。
早期的農家,每次遇到下雨天,農夫總要穿上厚重的蓑衣,同時戴上斗笠,才能夠避免風雨的襲擊;年幼時,經常看到父親穿上唯一的蓑衣,穿梭在田園之間耕鋤,總讓人感覺像個勇士一般,就算面對無情風雨,也毫無畏懼。
求學之後,每當讀到唐代張志和的〈漁歌子〉:「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就會無端想起父親專用的蓑衣;然而不太一樣的地方,就是蓑衣的顏色,因為我看到的蓑衣,多半是淺棕色,或是深棕色的呢!。
童年時期,我們住家前的庭院,種植了一棵棕櫚樹,樣態美好,葉形如蒲扇;我特別喜愛它簇生的黃色肉穗花序,未開放的花苞又稱「棕魚」,相當惹人憐愛,於是豐富了我的童年生活。
有一回,有一位商人看到這棵棕櫚,特地前來詢問祖母,能否賣給他棕皮;等祖母答應以後,他就用刀具將棕櫚葉鞘纖維剝取,看樣子應該要拿回去加工製成蓑衣,或是刷子、掃帚吧!
一直等到發明比較輕便的塑膠材質的雨衣,父親那套讓人懷念的蓑衣,才得以功成身退,隨後,靜靜地掛在牆上休息;哪裡料得搬家之後,由於沒地方典藏,加上當時不懂得珍惜,於是隨便棄置,最後成為歷史的塵煙。
如今想要目睹早年讓人懷念的蓑衣,看來只有前往文物展示中心,才得以一償宿願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