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交通大學六月初宣布,與美國合作進行第二代「人工矽視網膜晶片」人體試驗計畫,可讓色素性視網膜炎及老年性黃斑病變失明患者恢復視力,近日敲定八月簽約,年底展開試驗,計畫公布後,報名爭取受試的民眾非常多,交大決定向企業募款,希望把受試名額從原本的五名增至十名,並表示,具體的徵選條件將到九月才會正式對外公布。
交大表示,人工矽視網膜晶片是戴上附有小型照相機的特殊眼鏡,在眼球內植入脈波產生晶片,透過脈波刺激神經,把視覺訊號傳到腦部,藉由這手術,全球約一千二百萬人可望重見光明,恢復視覺。交大與台大醫院、榮總及長庚醫院合作進行試驗,醫療團隊下個月將前往美國觀摩,預定年底和美國進行第二代同步試驗。
參與計畫的台北榮總醫師林伯剛表示,第二代人工矽視網膜晶片是針對色素性視網膜炎患者,目前國內約有六、七千名患者,但醫界對色素性視網膜炎仍然束手無策;此類患者超過一半來自家族遺傳,多半在十多歲時發病,視網膜感光細胞損壞,會隨著年齡增長,視力越來越糟,四十多歲將走向失明。
交大校長吳重雨表示,美國第一代系統在植入人體五年多以來,已經證實可以明顯改善色素性視網膜炎、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導致失明的病患,接受手術後將可走斑馬線或看到大型桌椅,台灣在年底進行的第二代試驗,視力恢復效果將是第一代的四倍,病患在術後能夠辨認手指,還能閱讀報紙的大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