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估計未來十年大專院校新生人數銳減近十萬人,二○二八年僅剩十五點七萬人。少子化問題衝擊高教體系,大專院校被迫轉型或退場,超高錄取率,學生程度差異甚大,還有手機電玩、影音、網路等隨時閃神的課堂干擾。面對多工的滑世代大學生,如何善巧方便、因材施教,已是大學教師必須思考因應的問題。
教師必須及早認清教學現場的事實,不能只靠傳統課本、工具理性的課程與教學,卻期待學生敏銳、善感、想像力豐富、有創意、口語表達流暢、人際溝通良好。教師若不能設法解放長期依賴課本的線性教學方式,引發學生更多學習動機,就只好眼神空洞、思想貧瘠,繼續在滑滑滑中虛度青春時光。
「真正的學習起於驚奇,也止於驚奇。」筆者主張教學要回到驚奇!教學過程,不求課程內容統一,允許學生有不斷探索內在經驗的機會,生發諸多意想不到的創意與驚奇。
我嘗試在教學歷程中,結合學生過去學習與生活經驗、情緒感受,兼重多重故事的交遇,包括向古代禪師文人取經,教師與學生,或同儕彼此之間的生命故事交流等,創造每個故事之間的分享與觸動。
其次,善用華梵大崙山的自然資源,帶著學生行走於自然山林,聽風聲呼嘯過耳際,透過心靈之眼感受自然的大音希聲,大自然與心相映留下純淨美好的心靈感受,讓心地舒坦、讓心靈自由,解消過往受教歷程所遭受之條條框框的桎梏。
劉勰《文心雕龍·原道》云:「惟人參之,性靈所鍾,是謂三才。」人貴為天地人三才之一,頂天立地於天地間,若能至誠以之,必有察乎天地、動感三千之可能。教師如何引導學生以心靈之眼融入山林環境中?打開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敏銳覺受天地靈秀之巧妙,一片天、一棵樹、一枝草、一朵花、一方池、一抹霞,均有其美感,延伸為天寬地闊等人生價值思考意涵,有助於啟迪美感與陶冶性靈。
課程專家Eisner說:「課程發展是一種將教育的想像和渴望轉換成實際方案的過程。」筆者呼籲教師可將教學視為喚醒學生自我意識覺醒的歷程,教師必先照見自己的生命局限,勇於嘗試且突破習以為常的教學慣性,扮演冒險者,讓課程與教學有機會邁向另一個充滿未知驚奇的境地。
教師可將每一門課當做一場陌生的旅程,想像這趟旅程如何為自己與學生帶來獨特的感官與心靈體驗,開創不同的視野格局,長養恢弘的生命情懷。
陳雪麗(北市/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