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是驪歌輕唱的畢業季,台灣大學社會系舉行「小畢典」,藍佩嘉教授送四個「社會學的護身符」給畢業生,包括帶著做田野的勇氣體驗起伏的人生;懷著好奇心擁抱多元、不確定的世界;時時反思自己;溫柔對待自己、扶持他人。
筆者提醒畢業生職場樂處祕訣:懷著謙卑低下、恭敬他人、舉一反三、忠恕中道的心態進入職場,認真思考老闆需要那一類人才?同儕需要那一種同事?魔鬼藏在細節裡,對工作環節的關注設想、切實執行,同儕的包容諒解、自動補位,決定自己能否在職場深得人緣且表現傑出。
凡事保持謙卑學習且創意發想,遇到棘手之專業難題或人際相處問題,務必正念正向思考,謙虛多方請教,尋求各種可能的解決方法,而不是像個做錯事的小孩,低頭抿唇,無助地把「對不起」掛嘴邊,然後雙手一攤,把殘局留給別人收拾。
老闆都希望部屬伶俐、熱血、主動有創意,能提出超乎想像,一針見血令人驚喜亮眼的方案。
同儕也期待遇見親切幽默、積極效率、和顏樂觀的同事。這種與人樂處的人格特質,可在成長過程的歷練中逐步培養。
孔子自述:「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他做過管理糧倉、算帳的「委吏」,也擔任放牧六畜的「乘田」。如此練就孔子無論外在環境如何困窮險惡,仍可絃歌不輟、處之泰然、靜定安慮自在得的功夫。
所謂多能鄙事,不一定是受環境所迫,逼不得以而為之的粗鄙工作,可延伸為藉著各項粗鄙勞務,鍛鍊個人的強壯心志與職場適應力,也就是提醒學生或子弟,無論工作高低貴賤,都可從中學習如何「素其位,找到自己的位置,安之若素、甘之如飴」,探究其中蘊藏的奧妙旨趣。
成功做大事者何以「多能鄙事、多學而識之」?主要在其身段之柔軟屈伸、學習之廣袤博通、器量之恢弘大度、心念之如如不動,無論被交託任何鄙事,均無事務大小之分別對待,都能真誠面對處理,乃至見人所不能見、察人所不能察,真切體悟箇中滋味,提出真知灼見的改善方略。
筆者主張學校課程除了教導專業知識,更需培養學生具備「忠恕」的德行。盡己之謂忠,推己及人之謂恕,不論工作之大小卑賤,務必盡己之心力、使命必達。
大道至簡,不自擾心,提醒學生練習刪除枝微末節等牽纏,提綱挈領直指核心,率皆忠恕以行之,無論別人(長官、下屬、同儕、顧客等)多麼刁鑽為難,均能秉持盡己與推己及人的態度,守禮有節、儒雅中道且真誠同理對待,此係筆者送給大學畢業生之職場樂處樂無窮的祕訣!
陳雪麗(新北市/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