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科技巨擘以雄厚資金及先進技術跨界競爭,讓全球汽車業者不得不趕搭上「CASE」未來汽車業技術研發的浪潮。圖/法新社
面對科技巨擘以雄厚資金及先進技術跨界競爭,讓全球汽車業者不得不趕搭上「CASE」未來汽車業技術研發的浪潮。圖/法新社
編譯/黃嘉洵
傳統汽車製造商正迎來「百年一遇的巨大變革」,面對科技巨擘以雄厚資金及先進技術跨界競爭,讓全球汽車業者不得不趕搭上「CASE」未來汽車業技術研發的浪潮,但研發負擔沉重及環保規章嚴苛等利空因素令投資人縮手,全球車市整體市值截至4月底至少較2018年1月時的高點蒸發逾20%,也凸顯全球車廠面臨的困境。
汽車科技日新月異,戴姆勒集團在2016年提出汽車前瞻計畫「CASE」,如今成為全球汽車製造商的標竿,CASE的核心策略在於整合車聯網(Connected)、自動駕駛(Autonomous)、共享與服務(Shared & Services)以及電動化(Electric)4大領域。
全球車廠近幾年不惜血本,相繼推出全新改版的系列車款或跨足軟體及車聯網技術等陌生領域,以維持競爭力。然而,這些龐大投資卻難以在往後幾年帶來金流。
加上網路巨擘Google及特斯拉等後起之秀,挾帶高科技及創新技術等優勢進軍電動車市場,令戰況愈演愈慘烈。
豐田常務董事白柳正義表示,公司未來預估每年需耗資逾1000億日圓,來發展CASE相關技術,「這筆投資為豐田未來的營業利益造成巨大風險。」
日經新聞根據QUICK FactSet分析全球約860間汽車業的數據,發現業者負債明顯增加,但營收成長卻欲振乏力。
隨著全球車廠邁向自動化,旗下員工及供應鏈首當其衝。技術變革使今年日本春季勞資談判會上,豐田汽車及勞工團體出現13年來首次僵持局面。
豐田零組件供應大廠愛信精機(Aisin Seiki)的主管憂心忡忡地表示:「若所有汽機車走向電動化,將不再需要變速箱。」愛信精機於是另闢蹊徑,積極投入油電混合變速箱的生產。日本剎車大廠曙(Akebono)則在2018年3月底為止的1年內,斥資103億日圓開發電動車的新型剎車系統,投資額整整是淨利的3倍。
儘管傳統汽車大廠不惜血本重金投資,仍難以抵禦科技巨擘的強勢崛起。Google大約10年前開始投入自駕技術,成為該領域的領頭羊,加上又坐擁12兆日圓的雄厚資金,以金錢及技術優勢領先一票汽車業者。
除此之外,嚴格的環保標準更令汽車產業雪上加霜。英國及法國皆宣布計畫,預計在2040年禁止國內銷售汽、柴油車。
傳統汽車產業面臨多重利空夾擊,也令投資人難以放膽投資,導致全球汽車產業的整體市值,從2018年1月高點到今年4月底之間,暴跌約5090億美元。
本版與經濟日報〈酷科技〉周刊
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