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全球一百多萬青少年響應,同步異地舉辦城市遊行,要求各國政府努力減少碳排放量,為地球降溫,否則,暖化持續、海面上升、農作銳減,人類沒有未來。青少年是未來的主人翁,說法諷刺,他們何必上學,只好罷課!
兩、三日後,歐洲人以選票回覆。這次歐洲聯盟的議會代表選舉,不少人預測極右派會大勝,唯不僅民粹未淹沒中間力量,還有更令環境保育人士歡欣的是,歐洲人口最多、經濟力量也最大的三個國家,德法英綠黨異軍突起,得票率兩位數。綠黨這次得到的席次從五十二增加至六十九,是歐洲第四大黨、德國第二大、法國則第三,英國綠黨擊敗執政保守黨,成為第五大黨。
若說傳媒,則對暖化議題較為積極的機構,可能是英國的BBC與《衛報》,它們數年前就與學界合作,研究新聞及其他內容,從產製、儲存再至輸送與閱聽眾的消費端,耗用了多少資源(及留下多少碳足跡),箇中又有哪些環節可以改善以便符合環保要求。到了最近,《衛報》紙版更進一步,在氣象版加入「全球二氧化碳量」並列出各年數據,藉此維持人們對這個議題的注意。
此外,《衛報》的新版寫作指南建議(不是強制)記者在遣詞用字時,不用「氣候變遷」,要用氣候「危機、緊急災難,或崩潰」,捨棄「全球暖化」而取「全球加熱」,不說「懷疑氣候變遷懷者」,要直白他們是「否定氣候科學者」。
若看國家,中國大陸可能名列前茅,雖然我們會看到〈二○一八中國碳排放增速,六年來最快〉或〈全球CO2排放再創新高,中國占碳排量四分之一以上〉之類的新聞。這些報導並不是錯誤,但假使加入「時間」因素,便會看到另一幅面貌。
比如,一八五○年以來,若以相當於今年的實質人均所得達到一點二至一點六萬美元,則各國在這個經濟水平的人均碳排放量,一年是十點二噸,對岸在二○一六年人均實質所得是一點四萬美元,排放是九點三噸,明顯是更低於美法英德等四國在該所得時,排放達十六點六噸;又如,對岸在二○○二至二○一一年間,碳排放量的增加是每年約百分之九點三,到了二○一二至二○一六年陡降到了百分之零點六。
近年來,德國環保社團(Germanwatch)隨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發布對五、六十個國家的評比,也有相同的看法。前年,台灣(名稱是「中華台北」)排在五十四,僅「領先」美國與南韓等四國,大陸是四十一;去年,我們竟然還往後退到了「非常低」的五十六,對岸則攀升到了三十三(中等)。
中國大陸人均碳排放量低,一因人口多,平均也就低,但也因為對岸發展再生能源,成績不俗,二○一七年已達百分之二十六點四,二○一八年應該超過了三成。未來,對岸假使還要領先全球,更讓世人刮目相看,要訣應該就是兩個。
一是改變產業結構,淘汰耗能產業,但若以鄰為壑,如用碳稅將這些產業外移他國,那麼就對地球來說,並沒有減緩地球熱化的效果。二是減量消費,這等於是同步減量生產,這是減少干擾地球的重要途徑,也是人們從過勞及精神壓力得到解脫的不二法門。 馮綺雯(台北/環保人士)